赴月亮的约
不知不觉,已近中秋,天黑得更早了,我却还是保持着晚饭后去散步的好习惯,日日去赴月亮的约。那月亮在漆黑如墨的夜色里散发着莹莹的光,月色流泻于大地之上,在她升起时,我感到人间都变得安静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漫步于小道之上,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古人描摹月亮的诗句,想象着旧时的月色该是如何的动人。旧时树多草盛,郁郁葱葱屹立于群山之上,微风轻拂下,树影婆娑,如淡淡的水墨画,那月亮便是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旧时湖泊,河流也多,每一个水面都有一个月亮,微波粼粼,月色也就更多样而丰富。
从前,人们总称月亮为月婆、月姊,在中国人的心中,月亮与人总维持着亲昵的关系,她一直是夜的灵魂,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无论古今的月色有何不同,却总能给人相同的慰藉。古时,李白曾于月下独酌,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与月亮共饮,结为挚友,无法施展才能的痛苦因为月亮而得到了宣泄。
如今,当我独自徜徉于月色中,那些白日里困扰我,令我萦怀忧戚的事情,总会被我置之脑后。而那些被我忽略已久,早已忘却的美好回忆却总会被这淡淡月光勾出而显现出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亦如人生起起落落,有聚散离合。
在这柔美的月光下,我似乎感受到了月光的韵律,枕着清远悠扬的玉笛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傍晚的月色里,淡淡的炊烟袅袅升起,桂花树散发着幽幽的浓香,奶奶轻摇蒲扇,娓娓乡音里是嫦娥在翩然起舞,我躺在凉席上,眼睛瞪得大大的,专心地数着天上的繁星,做着手摘星辰的美梦。
年轻的母亲,站在门口旁,轻唤我们“吃饭啦”,温暖的笑脸定格成一朵灿烂的向日葵,像极了梵高的那幅油画。一进屋,窗边的小猫跳下来,踩着优雅的猫步前来蹭着我的裤脚,烤好的红薯散发着诱人的香,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烧灼的烫似乎传到了今天的手掌,童年,在我的记忆中便被桂花与红薯的香味所裹挟,镶嵌着一层淡淡的月色。
此时此刻,我抬头看着月亮,想象着亲人也在仰望明月,思念异乡的我,心底有了一丝柔软的惆怅。我日日来赴月亮的约,她虽高悬不语,却照亮了黑暗的角落,让影子与我作伴,倾听着我的心事,承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告诉我:明日定然是个风和日丽,天蓝气清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