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镜四海同?!

(转载)乙巳年 八月十五日 吉祥 一起学禅诗


一、原文

【唐】李峤(qiáo)

《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二、注释

1.圆魄:指中秋的圆月,“魄”为古人对月亮阴晴圆缺时的形态统称,“圆魄”特指满月,是古诗中对中秋月的经典代称。

2.寒空:即清冷的夜空,中秋时节气温转凉,夜空澄澈,用“寒”字既点明时节特点,也烘托出月色的清寂感。

3.四海同:“四海”泛指天下各处,“同”指(看到的月色)相同,体现古人对“天涯共此月”的普遍认知。

三、赏析

  诗的开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以极简的笔触勾勒中秋夜景:一轮圆月缓缓升上清冷夜空,世人皆以为此刻天下各处都能看见这同一轮明月。前两句看似是对中秋月色的常规描绘,却暗藏铺垫——用“皆言”二字,悄悄埋下“众人共识”的伏笔。

  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则陡然转折,以反问打破前两句的“共识”:谁能确定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刮风下雨、根本见不到这轮圆月呢?诗人没有否定“四海同”的美好想象,却以冷静的追问,揭示出“个体认知局限”的真相——我们眼中的圆满,未必是世间的全部样貌,跳出主观经验,才能看见更复杂的现实。

这首诗的禅意,核心在于“破执”与“观照”。有二层义理:

    1. 破“圆满执”:世人常将“中秋赏月”与“团圆圆满”绑定,认为“圆魄”即代表“圆满”,“四海同”即代表“共通”,这是一种对“固定认知”的执着。诗人以“千里外有雨兼风”的反问,打破了这种执着——圆满并非绝对,缺憾与差异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接受“不圆满”,才是对事物本质的清醒认知。

  2. 观“认知局限”:“皆言四海同”是众人的“集体主观”,而“安知千里外”是对这种主观的超越。禅修讲究“不被表象迷惑”,这首诗正提醒人们:不要困在自己的经验和共识里,学会跳出固有视角,以更包容、客观的心态看待世界,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这与禅宗“明心见性,不执于相”的理念高度契合。

四、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645年~713年/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官员 。

  李峤幼年丧父,十五岁时通晓“五经”,二十岁进士及第 。他一生先后三次担任宰相,政治上曾去岭南监军,成功招降叛军,还为狄仁杰辩护,抑制酷吏政治,但也因依附不同势力而多次被贬 。

  在文学上,李峤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是武周时期的文坛领袖,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 。其作品有《李峤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等,诗作多为应制诗和咏物诗,他改造齐梁声律理论,推动了五言律诗体制的成熟,对唐代诗史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