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带小儿子上兴趣班,我问他为什么想大人带他去,其实可以自己去。他说有时一个人太无聊,想有人陪。后来又笑着说:他想去隔壁夹公仔,我喜欢那只精灵。我:所以你期待有天我和爸爸可以帶你去夹。他点点头:我用一块钱就可以夹到它。
我跟他讨论:你觉得你一次就能夹到。他:我可以等别人夹得比较出来的时候,我在去,一下子就可以夹到了。我:你觉得机率高吗?他:高。我:如果机率高,老板能不能赚到钱。他:不可以。我:那你现在还觉得容易夹到吗?他:容易。
我一直觉得那些都是骗钱的,根本没那么容易。但小孩想法很简单,就算夹不到,也享受那个过程。還有可能他是看到哥哥两次,很容易就夹到了公仔。
到了公仔店门口,他带我去看了那只超级大的黄色鸭精灵。由于时间到了,就催他去上课。
回來的路上我在想,小孩去玩具店經常想要玩具的時候,我很少馬上答應他,我會在淘寶上對比下價格,經常上淘寶買,或者對比后,回家看小孩忘記了也就沒買。有时小孩也会不情愿,他们觉得淘宝还得等。但我说差那么多钱,都可以买多一样玩具了。尽管他们心里很想马上买,但他们也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也就没一直要买,我认为他们还是很懂事的。
我為什麼就不能當場满足他,我想起小时候我从不告诉妈妈我喜欢或爱吃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妈妈一直告诉我,爸爸一人赚钱不容易,有时我们上学的费用是靠把猪养大杀了才能交得出。其实我家住的并不差,同学都说我是有钱人,但我并不认为,我平时吃的都是自己家种的菜,肉类,鱼类都是得爸爸回家买回来(他外出打工,大概十天左右回一次家)或者是拜神才能吃得上。我知道爸爸赚钱的辛苦,所以我要懂事,不应向妈妈提要求。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更不敢向妈妈提要求。记得小学参加儿童节表演唱南音得自己买服装¥15元,告诉妈妈时被她说:学习不好,还去参加那些有的,没的,还得发钱。但妈妈不知道,我能够上台表演,我内心是多么的开心。我成绩不好,但我在台上才能找回一点点自信,起码这点比别人强。
说回小儿子想要公仔的事,我想起小儿子去朋友家就会去抱他的公仔玩,回家都舍不得放下。我在想他会一直想要,可能是因为平时他想要,但我没能满足他,如果我满足他了,他可能就不会一直心念念着,所以决定在网上买个大型的公仔送给他,给他一个惊喜。
借用草莓妈文章中写道: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有一段说:很多父母动辄给孩子买几千块钱的名牌衣服,却不愿意给孩子坐一块钱的摇摇车,不愿意给孩子买几块钱的贴纸。因为,名牌衣服满足的是成人的欲望和虚荣,贴纸和摇摇车在成人眼里可有可无,没有意义。但是在孩子眼里,贴纸和摇摇车就是很有意义,就是当下的快乐。这个愿望不能被满足,还责怪孩子不该有这样的愿望,常常这样的话,匮乏感就内化进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并不是说家庭富裕,孩子就没有匮乏心态。有匮乏心态的孩子,长大后会很容易给自己制造匮乏境地。比如,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无法更上一个台阶,勉强维持温饱…总是被批评“不该有这些愿望”的孩子,长大后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敢说出想要的东西。因为他对自己竟然生出这些愿望有羞耻感。被满足的小孩真的是可以很平和的面对自己的欲望。
谢谢草莓妈这篇文章来得这么的及时,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去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