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的当天,立马发了比较直观的感受,今天梳理,然后做个记录吧,我尽量从我的有意思的一些点出发来写。
坦白讲,这本书是今年看过的所有书里面最让我惊艳的(今年看了12本了吧)。也是今年受罗老师推荐加入书架的,这本书我本来没有太放在心上,感觉历史学这样的类别,我很少会看,我大头还是会看小说类。
虽然我讲过我看完这本书的过程经历的心路历程,就是我从一开始的感兴趣,毛骨悚然,然后压抑沉重,最后麻木了——居然和作者在后记里面描述几乎一模一样。
对了,这个字,我也是第一次认识。
翦,音同“简”,甲骨文,像一撮羽毛装饰刃部的戈,意为攻占和普遍性的杀戮。羽毛的意义不详,也许商人崇拜鸟,就将鸟羽作为神圣的标志。但在甲骨卜辞里,不仅有商人“翦”别族,蛮族也可以“翦”商的城邑。后来的周人史诗把他们的灭商事业称为“翦商”,也是取其宏大之意。
1-为什么我看一开始感兴趣了呢?
因为我在看第一章的时候,就有种回到读书时候学历史的那种熟悉感,久违的感觉一下子上来,让我特别兴奋。
因为引子里面就是讲了殷商的人祭,讲了考古发现的墓葬三层的人祭,虽然只是简略图,但是也看得我毛骨悚然,尤其作者采用的一些描述,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
但是我感觉我的熟悉感并不只是来源于读书时代的历史,还有年幼时和父亲一起看CCTV10的一些考古节目,看了不少考古学的视频资料。
毕竟读书的课本里面对商周的历史学习都是特别少的,当作者后面章节有提到新石器时期关于人们粮食的作物研究采用的浮选法,我才一下子记起来,其实历史考试真的考过这样的题,就是给一些材料,然后答题。
其实很像在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据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材料,描述景象,然后根据此提出自己论点,当然其中还有论证的过程,甚至得出新的观点,比如浮选法得出的主要粮食作物观点,作者觉得采用重量法,会得出不一样的观点。
我觉得我读书时代蛮喜欢历史的,除了遇到喜欢的老师,还有我觉得老师教给我的不是历史知识点,而是一种史观,不同史观去认知解读材料,甚至认知世界。以至于我尽管学了文,还是会从我的认知里觉得文不仅仅靠背,而是一种理解和认知,然后灵活运用。而且历史,它是可变的,并不确定是唯一答案。也可以这样说,历史研究就是一门不断翻新、不断发掘新知的历史。就像这本书作者也多次说,根据现有的材料,得出的观点是这样,未发现其他可佐证的史料。
2-对商周的印象是不是纣王妲己封神榜?
其实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商代有这样被人掩盖过的历史。
这本书其实讲了很多商代的历史,是我几乎完全陌生的。对商代的历史很少,我甚至只记得纣王和妲己和封神榜,都是些神话传说,它又很神秘。
当然这本书里面讲了,更源自于周灭商以后,对商代历史的全面抹杀,如果不是考古发现,甚至会这段历史一直掩埋。
3-原来孔子所提倡的周公之礼是这样?
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周作为一个小部族,然后周文王去商朝觐见,然后自己大儿子伯邑考死自己被囚禁三年,自己动了翦商的心思,写《周易》,学习商人的占卜甲骨文字,研究运行法则,既然商声称他们是上帝保佑,那么我也可以,世界运行不会一成不变,总会轮到我的。
周文王死后,周发成立周朝,然后他恐惧商的献祭,认为自己也没父亲的通灵智慧,患上ptsd,经常找弟弟周公旦说自己又做噩梦了,弟弟就开解他,所以这是周公解梦来源吧。弟弟认为,商太残忍人祭,不会被上天保佑,然后应该用德行来取得上天保佑。
这个说法具有开创性意义。从商的上帝授权,转移到了“我”可以通过我的良好德行的努力获得天的授权,“我”具有了可控制的王权的获得。
春秋孔子编纂《六经》,发现了商周历史,发展了周公的德行观点,提出了影响华夏几千年至今的“仁”“礼”儒家文化观。
4-对周的深刻认识——华夏文明开场
本书是关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的,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4000余年前),终于商周易代(殷周革命),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黄河中下游静态的部落生活渐被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打破,华夏旧(早期)文明与国家由此产生。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两千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
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
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释与复原。
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
5-动人的后记
让我打开这本书的原因是作者患病的微博,然后我就想说我去看看这本书吧,作者写得很辛苦,可谓凝聚了半生心血写成。
后记里面作者写了很多对自己帮助的师兄,每一段都感觉很动人。尤其是那种文人惺惺相惜,然后互相交流帮助的描述,让我特别动容,感叹作者写书遇到的益友,好不羡慕。
以往我遇到的后记基本上都匆匆略过,这篇还是看得我有些感动的。
写书研究,肯定很枯燥,材料也很多要翻,有着这些坚持下去潜心研究的人,我甚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