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二)

鲁肃的出场在历史上颇为耀眼。当建安五年的孙权初掌江东,面对内忧外患,正是鲁肃在"榻上对"中提出了划时代的战略构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一判断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清晰预见了三国分立的格局。

更值得注意的是,鲁肃并非简单地主张割据自保,而是提出了"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积极策略。当刘表去世后,又是鲁肃敏锐捕捉到形势变化,主动请缨前往荆州联络刘备,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诞生。这些行动展现的绝非一个优柔寡断的老好人形象,而是一位具有非凡战略眼光与决断力的政治家。

赤壁之战前后,鲁肃的外交斡旋达到了巅峰。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的压力,东吴内部主降声浪高涨,连张昭这样的重臣都主张投降。

此刻的鲁肃却对孙权说出一番震撼人心的话:"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这番话不仅点明了投降对孙权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更揭示了权力斗争中妥协的限度。

而当诸葛亮作为刘备使者来到东吴时,是鲁肃一再告诫他"见权不可尽言",又私下向孙权解释诸葛亮言辞激烈的用意,在双方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若无鲁肃这般穿针引线的努力,历史上是否会有那场以少胜多的赤壁大火,恐怕要打上问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