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老师就告诉我们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杨振宁是伟大科学家,长大后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很自豪地听到莫言和屠呦呦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什么?它本质上就是为某一项文明成果找主人的社会活动,和小鸭子找妈妈是一样一样的。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个奖项的合理性正日渐式微。当我们回溯到历史当时的境况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1900年到现在,越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们的工作状态大多是封闭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也就是说他们的科学成果是自己少数几个人在实验室鼓捣鼓捣出来的成果。把诺贝尔奖授予这些个人个体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这些人在当时的那些领域创新的同时还将这个领域推向的更高的一个阶段。
“创新是树也是网”,这是逻辑思维节目中提到的一个概念。那么从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来看,个体的创新和创造行为正在日益减少。现在我们再也不会看到有那个科学家一个人在实验室中鼓捣鼓捣就发明发现了又一个推动人类进步的成果。看到更多的是我们基于以前的科学成果通过团队协作甚至是不同团队的协作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成果。所以,以后的成果将不会是出自于某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属于一个或几个非常庞大的团体甚至是整个人类。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诺贝尔奖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