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的季节,许多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备考。此时此刻,许多家长也没有闲着,有的甚至比孩子们自己更加紧张。看我身边一些朋友就知道,真实地看见了他们的焦虑。
于是想结合自己这些年学习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体会,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们该如何对待高考。尽管我没有做过家长的经历,但毕竟也参与过高考。
希望这些分享,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孩子们和作为家长的朋友有所帮助。
我出生在一个较为偏远的小山村里,对于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来说,读书可能是比较有可能的出路了。所以我们自小就被告知一定要读好书,只有读好书才可能有出息。于是,高考便成为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了。
从社会学上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较为封闭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高考才成为人口向上流动的关键途径。
而对于现代城市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把高考是否考好跟成人生是否成功等同起来,就无疑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否定了人生发展的多样性。
对于我们有过多年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就我们看到的现象而言,许多当年考的好的孩子未必有好的发展,没有考的孩子也未必没有好的出路。
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人生的选择也多了许多,对成功的定义也多了许多。所以无论对家长而言,还是对准备考试的学生而言,我们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
考试好并不等于成功,没考好也并不代表失败。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事情,对我们人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正确理解高考,无论是孩子是家长来说,都极为重要。降低高考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不仅可以缓解高考带给我们的压力,还可以以更好的姿态去参考。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仅仅将孩子的成绩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对结果似乎对比过程更为在乎。许多时候我们是以结果来论“英雄”,而不是从过程来看是否尽心尽力。
我们许多家长在用分数、名次和所进入的学校来判断孩子的时候,在某些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天赋、能力以及他们在对待事情上的态度。
在阿德勒看来,“作为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里,那么孩子的成长更容易取得进步”。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所有人。尊重每个人的差别,才是我们自己需要做的功课。
我们的任务是把孩子对优秀的追求导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他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面对困难毫不畏缩,把遭遇的挫折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如果一个孩子在面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时候都能保持冷静,不骄不躁,即使没有考得一个好成绩,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心理素质好,有时候比智商来的更重要。现在时常听说高学历的人因为一件小事而自杀,都是在情商上需要成长的表现。
人们在面对人生中自己觉得必要重要的事件的时候,出现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当前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出现轻微的感冒、失眠、拉肚子等现象都是正常的。无论家长,还是我们考生自己,都不必过分解读,过于紧张。
从我们考生自己来说,为考试准备了这么久,当然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其实很重要。
好成绩是相对自己而言,跟别人没有什么可比性。尽管我们面对着竞争,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发挥自己最好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不能确定我们一定能够超过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无可厚非。
但我们也要知道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并不能代劳。
对于家长而言,最需要做的事情莫过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创造更加轻松的家庭氛围,用心地陪伴和鼓励孩子面对当前的挑战。
我看身边的朋友,有些比他们的孩子自己还紧张,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都包办了。这种状态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在添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
孩子焦虑的情绪有时候会带入到家庭中去,缺乏智慧的家长往往会在这种氛围中感到不自在。拼命地为孩子做什么,或者是没话找话说,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其实都是在添乱。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把高考搞的如临大敌一般。
在高考前几天,许多老师都会说利用放假几天好好查缺补漏。事实上,我们为考试都准备了那么久,如果都没有能够记住的话,就靠剩下的几天时间真的能补起来吗?
依稀还记得高考前的时候,正因为想着查缺补漏,然后又伴随着一些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发现许多该记住的东西没有记住,反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紧张。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对考生来说,尽可能地放松自己,降低内心的焦虑可能比知识性的补充更为重要。如何才能更好地方放松呢?
如果我们是家长,我们也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放松的训练:
1、认知:跟孩子分享,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都能够按照我们预期设想的路径去发展。学会接纳各种可能性......
2、行为:陪伴孩子,用最轻松的状态走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宁静
3、情绪:还可以陪伴着做一些静心的训练,例如选一首轻松的音乐,静静地聆听,感受全身放松的状态。
·END·
栖 心 地
心灵栖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