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时雨
欧•亨利,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毕竟读中学时教材上就有他老人家的作品。《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了。
《最后一片叶子》中那个一生饱经风霜、穷困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楼上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于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下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这是他一生留下的唯一杰作,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活了下来。
《麦琪的礼物》里,妻子德拉的一头秀发和丈夫吉姆的金表,是这对小夫妻各自引以为傲的宝贝。为了在圣诞节给对方买礼物,他们不约而同地卖掉了自己的宝贝,换来了对方心仪的表链和发梳。纵然此时的礼物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窘困生活中的爱情却愈发真挚而深刻。
我一直记得年少时读过的这两个故事,直到多年以后,我拿到周远一译的这本《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才猛然发现,原来当初读到的故事是删减版。如同一盘火车上的标准快餐,虽然色形俱在,却终究少了些回味悠长的地道滋味。
如今再将这些故事的原文细细翻读,却发现这些故事并不简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背后,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动荡。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坎坷,从事过药剂师、会计员和银行出纳员等十几种职业,还曾经因遭受指控而锒铛入狱。可谓是饱尝世间百态,阅尽人情冷暖。
在牢狱生活中,欧•亨利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正是之前坎坷的个人经历,给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的丰富的素材。他的笔下诞生了几百个风格各异的故事,跨越纽约的繁华、美国西部和南部的荒凉,极富表现力的生活场景中,资本家、证券人、女店员、小职员或者街头流浪汉,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纸上。
欧•亨利故事似乎总会有一个非常意外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不是发生惊天大逆转,就是会发生心理上出人意料的变化。故事情节的推进很快,总是来一个意料之外的转折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也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独具一格的“神转折”结尾,使得欧•亨利的作品妙趣横生。读他的小说,有时候像是在进行一场探险,总是在旅程尽头遇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会被最终揭晓,有时让人恍然大悟,有时却令人啼笑皆非。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局,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可读性,也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
欧•亨利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述了那个时代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常态。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万能、唯利是图,字里行间更多得是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拟人、夸张、讽刺、双关等修辞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世事百态,跃然纸上。
欧•亨利极善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让读者置身事外,旁观一幕幕生活的剧情,有画外音,也有人物内心独白,各种戏剧性的巧合和意想不到的反转,让整个故事扑朔迷离、趣味横生。他的笔下既揭露了社会的阴暗和丑恶,又于平淡无奇中抒写出人性的至善至美。
《提线木偶》里道貌岸然、救死扶伤的医生,晚上却变成入门盗窃、不择手段的窃贼;《警察与赞美诗》里那个一心想进监狱以躲避冬日之苦的流浪汉,却在受到赞美诗感化立志重新做人时被诬陷入狱,结局让人啼笑皆非。
《二十年后》里的警察,面对多年不见的兄弟,依然选择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两位感恩节的绅士》里,已然落魄的富人忍饥挨饿,只为了履行请流浪汉吃饭的承诺;而刚吃饱饭的流浪汉,也选择牺牲自己的肠胃去接受富人的好意。
其实欧•亨利的作品并不都是精彩而深刻的,在人生的后半阶段,名利双收的他生活极度挥霍,还染上了酗酒和赌博的恶习,身体也每况愈下。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加快写作速度,因此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里的二十七篇故事,绝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的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它的封面也很特别,朴素而不张扬,触手略显粗糙。细细看来,纸张里似乎是掺杂了细碎的稻草屑,在表面印刻出毫无章法的纹路,像极了小说故事中的隐藏线索,与波澜起伏的情节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韵味。
欧•亨利善用“含泪的微笑”式创作风格,幽默诙谐的语气中饱含着难以言说的辛酸,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中透露着迷茫和绝望。故事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情节的发展也引人深思。在某一时刻,我们似乎透过这些故事,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
无论是参加同学聚会时的虚荣攀比、工作竞争中的不择手段,还是为心爱的人无私付出、对陌生人心存善意……生活的跌宕起伏、命运的变幻无常,人性的美好或者丑陋,都在现实社会中时刻发生着,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正如封面语中所说:“小人物的悲欢啼笑中,藏着世界本来的模样”。无聊的时候,不如来翻翻这本《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故事的篇幅不长,很快就可以看完一篇。里面的人生百态,不仅仅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故事中,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喜乐悲欢,还请自行感受;善恶美丑,务必明辨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