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98――不言之教

          阳明心学98――不言之教

        (2020年5月15日14:24)

      读《书徐汝佩卷》一文,阳明先生几乎没发一言,说了一句也是“非是之谓也。”

      对于徐汝佩拍案而离场的行为,阳明先生的弟子夸赞他是豪杰之士,阳明先生答曰:“非是之谓也。”其弟子说徐汝佩咽不下这口诋毁先生之气,是荒废了自己“十年寒窗苦”的学业,先生亦曰:“非是之谓也。”到徐汝佩见到阳明先生,依然一言不发,只是点点头而已。

      阳明先生为什么这样呢?我们无从猜起,也想不到阳明先生心里去。猜测也只是隔皮猜瓜,到底如何也只是个人的想法。我认为,先生如果指出来的话,就有可能显得很苍白,让当事人也认识不清、体悟不深。有时候,无言胜有言。

      人就是这样,当犯了错事时,本来心里就有愧,就认为会得到批评,心里也有了被批评的准备了。如果被批评了,心里会想,反正错了,也受批评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吧,所以思想上也不一定会产生多大的震动。当不被批评时,心里就会犯嘀咕,为什么不批评我呢?就会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想来想去,到底为什么,势必会让自己对事件想得更加深刻,慢慢地就会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正如徐汝佩一样,“承夫子不言之教,珊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夫子不说话,反而让自己如雷贯耳,一扫自己的粗浅浮躁之气,让自己的心慢慢地觉静下来,更好地反思自己。

      对待家人、朋友、同事也是这样,有时候,一些事情不说,反而会起到很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旦说出来,反而苍白了,力量反而不强烈了。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力量,是那种无声的力量。用句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会叫的狗不咬人”。别看那狗“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反而不让人害怕,让人害怕的就是那种不声、不吼、不响的,一旦行动起来就了不得。站如睡鹰,行如病虎,其实是它们在真正地用心寻觅食物。这都是假象,在让对方失去防范心理,一旦行动起来,就迅猛如常。

      学习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不经脑子就头脑发热地去做事,那样只会显得鲁莽、毫无涵养,有一种轻浮之感。否则,做人做不好,容易得罪人;做事做不好,更容易做炸事。一定要沉稳有度、思而后行、虑而后得,不轻易发言,言出必中;不轻易做事,做必有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