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若干措施》,以最大诚意为人才递上“橄榄枝”、栽下“梧桐树”、筑好“温馨巢”,让青年科技人才活力充分涌流。
递好“橄榄枝”,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要从源头培养抓起,做好思想引导,扣好“第一颗扣子”。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精神引领作用,激发青年科技人才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将学术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勇于挑战“卡脖子”科研难题。从跟踪培养抓实,做好实践培养,让人才在科研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融合,在产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从全程培养抓好,做好全周期培育,让人才成长更科学、有规律。制定实施覆盖青年科技人才不同研究周期的科研项目计划,让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回归解决问题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促进人才在承担重大项目攻关中成长,成为领域骨干人才和领军人物。
栽好“梧桐树”,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搭好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人才“茁壮成长”。用好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资源禀赋,通过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研发基地等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非所有科学研究都适合直接转化出相应的效益,或能在短期内直接产生重大效益。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绩效、财政状况,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力度,在成果转化、场所提供、研究设备等多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帮助,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为种子期、初创期的人才、团队及项目铺路搭桥。要加快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薪酬待遇,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奖励措施,用好荣誉激励杠杆,让青年科技人才充分享受科研利好,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筑好“温馨巢”,为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最重要的是实在的服务与具体的关切。要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将服务寓于政治引领中,健全完善科研助理制度,切实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规定,避免在表格填报、科研经费报销等方面层层加码,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要做好生活服务保障。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积极主动贴近青年科技人才,做青年培养的“引路人”、青年发展的“热心人”、青年生活的“知心人”,围绕其子女入学、就医、购房、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建立点对点专员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上的,青年科技人才“坐得住冷板凳”更需要全社会“将板凳捂热”,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去试错、探索。“海阔凭鱼跃”当他们甩开臂膀心无旁骛去实干,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才能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