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惯性旁观者,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喧嚣,我却挺像那个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而作为21世纪的套中人,体验与感受却与别里科夫先生有那么点不一样。
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胆小怕事,懦弱冷漠得有些神经质。他每天提心吊胆地讨生活,神经犹如拧紧的发条,这些都是他的标签,然而最具特色的标签则是——藏起自己,努力主动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最好全世界都不要发现我,成为一个完全透明的隐形者。而最最重要的,别里科夫害怕并且极度拒绝新事物,于是他是活在旧套子里的人,陈旧能够带给他绝对的安全感,这从他的公寓,他的生活,行事风格都能体现出来。
而作为新时代的套中人,我想与别里科夫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抱改变,主动围观,进行思考,嗯,接下来是与他最大的相同之处:拒绝开腔。虽然接纳变化,主动思考新的事物,却很少会把内心的想法公布出来,奉行的是“多动脑+常闭嘴”式处事风格。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参数很复杂,深究的话,与自身性格,接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密切关系。
信息爆炸引起的冲击波,致使人类对时间的重视上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带来的确是对安全感的灾难性毁灭。
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所以选择闭嘴,惯性安全感缺失,则催生出惯性闭嘴,一个惯性旁观者就这样新鲜出炉。
惯性旁观者,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不爱八卦、不爱扯闲篇,只对特定的事物感兴趣,认同改变的同时,也对新事物持观望态度,不会因为多数人说好而附和,会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而通常这样的判断力精确得吓人。这也是与别里科夫感受的不同之处。
至于惯性旁观者好不好,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的人喜欢想到什么说什么,有的人喜欢积累了一定的依据,通过自身判断后再呈现出来或是选择不放出来分享,这都没什么的,而说到惯性旁观者的冷漠,不可否认,确实是有的,属于要么不开口,开口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