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知为何,公公对我直呼全名,有种生疏的客气,我稍有不爽。转念一想,为何他会如此称呼?应该与我自己有关系,别人是自己的镜子。
这样一想,发现可能因为我对他也不够热络,与他和婆婆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回到家里也很少交流,对他们虽不是刻意但也是有些冷淡,他应该是感受到了我的态度,因此他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生疏态度的反应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都是极其敏感的,感受能力很强。所以,没有人是傻根,也没有人精明到能骗过他人的感觉。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做一个真诚的人远好过做一个聪明的人,那只是自己认为的聪明,别人一眼就能看破。
大致猜测出为何被直呼全名后,我更在意的一个问题是,为何我会在意别人如何称呼我?潜意识里我希望别人对我的称呼都是亲近的。
接触非家人朋友的亲昵称呼是在读研时,有个导师他会省去姓只呼名字的后两位,听起来很是亲近,而像我这种名字只有两个字的就没得省了,只怪父母怎么不起三个字的名字。
直到我工作后,公司里的领导同事喜欢在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前加个“小”或者叠最后一个字,听起来很亲近,不自觉地增加了对对方的好感。
而在恋爱中,很多时候也是从一个“亲爱的”称呼来确定关系的,从称呼名字到亲爱的,这意味着两人的关系从暧昧到明朗。
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别人是叫全名还是什么,都是在叫你,为何感受会有区别呢?
想到一个答案,有待进一步挖掘。
名字的不同叫法意味着别人对你的接纳程度,意味着你被认可的程度。就好比画了一个圈,别人喊你昵称时,相当于把你画进了他的圈,而如果别人喊你全名时,你就画在了圈外。不论真实情况是否如此,但从称呼上感觉是这样,哪怕别人是故意做出亲近状。
为何会在意自己在圈内还是圈外呢?我想跟个人的安全感有关,当被他人亲昵称呼时,感觉自己被接纳,被认可,于是便会觉得安全,没有被抛弃,被孤立。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生存环境。
如果判断自己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呢?称呼倒是一个简单方便的途径,亲昵称呼表示和对方关系还不错,而生疏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方还没有把你当自己人。尤其像我公公这种,从“小”式称呼到直呼全名,更能反应出对我的态度和关系变化情况。
想明白这一点,我突然就释然了。他这样称呼我,表面上是他个人的态度,但其实反应了我对他的态度,以及他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自己反应,所以没必要责怪他人,除非自己首先做出态度的改变。
此外,觉察到自己对称呼的敏感其实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希望别人接纳认可自己,希望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友好无害的,以获得自我保全。但从亲昵称呼中反应出来的社会关系差别很大,有些人是真心觉得和你亲近,但有些人可能觉得通过亲昵称呼拉近与你的心理距离,好获取你的好感与信任,对于第二种情况尤需警惕。
总之,自己有多在意亲昵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有多需要安全感。还是那句话,安全感是自己给的,靠他人来提供安全感,活得永远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