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鲁迅《人生论》
我猜你和我一样,如果之前没有了解,光看片名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讲什么的电影。实不相瞒,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感觉并不陌生——小猪佩奇和巧虎,是你们吗?权当说笑,言归正传,其实该片所呈现的主题深刻而敏感,描述的是一群瘾君子的青春,你可以说其糜烂而混沌,也可谓之迷茫和无助。所以猜火车与这群重度物质依赖者的渊源浮出了水面:
原著作者Irvine Welsh的解释:作者成长的爱丁堡有个废弃车站,瘾君子们经常去那吸毒,但是为了对外人掩饰,就说自己是去玩猜火车的游戏。电影导演Danny Boyle的解释:80年代晚期英国用trainspotting(猜火车)来指代对某些很琐碎的事物的瘾,吸毒是其中一种特指。 ——imdb.com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未来……我为什么要选择?我选择不要选择的生活,原因呢?有了海络因我还要什么狗屁原因?”
该片一开头就以瘾君子主角Renton的独白开场,看上去絮叨杂乱,里面的心路历程以及内在逻辑却异常饱满。在随后的剧情里更是说到:“如果维生素C不合法,我们就会注射维生素C。”逃避生活,背叛世俗社会,是他们的刺青。不禁让我想起尔冬升导演的同类题材电影《门徒》中的一句台词:“狗没有选择,但人有。”哪怕再厌世再空虚,也可以选择正确的方式来排解,可惜只是没有堕落来的容易。
小平头,高鼻梁和深陷的眼窝,平日穿着夹克,里面衬着偏紧而皱巴巴的圆领T恤,一条牛仔裤,操着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口音。我简直要疯掉,随后居然意外的有亲切感,因为主角的形象既视感在英国太常见了:他可能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他可能斜倚在闹市区的路灯旁,他也可能蹲在Fish&Chips店面门口前的马路沿上……他可能会走过来给你搭讪,要你手中没喝完的可乐,或是一些零钱硬币。
他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道友或不沾毒,但无一例外都是游手好闲的人。Renton想戒毒,但他戒毒之路不用想也知道,异常艰辛。有一组很经典很cult片的与马桶的“人桶交互”的镜头,庆幸自己看电影时并没有在吃任何东西。拍的是男主在一个公共卫生极其恶劣的厕所,解决好个人问题后发现毒品掉入马桶中,而恰好当时药效致幻发作了,但意识还是执着的指挥着大脑要把毒品掏出,于是Renton毅然决然的双手深入泥潭,头、身子、腿和脚也整个的倒栽葱的方式直堕马桶。意外的是,马桶仿佛是一个次元门,另一边是个清澈碧蓝的海底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男主自由地徜徉着,往海底深处探索着,在珊瑚和岩石缝边,终于发现了他遗失的宝藏,一番激动过后,男主向头顶光亮处浮去踏上返程……这组镜头隐喻着他们心目中生活本身污浊不堪,而在由毒品带来高潮瞬间才是无忧无虑、纯粹的、终极的伊甸园。
女主Diane是位天使,她无疑是。相比Renton,她懂得如何聪明的转换身份,以一种更能让社会接受的方式来宣读青春的态度。她是舞厅中的可人尤物,言谈间也听得出其阅人无数,相比男主的拙劣的开场白,让人不得不承认女性真的是进化得更高级的一种生物。而她还有另外的身份:她白天是父母眼中的乖女儿,是一名未成年的好学生。在Renton为摆脱现状而苦恼且一筹莫展的时候,是Diane告诉他,世界在变。于是Renton如醍醐灌顶,起身去了伦敦,当了一名干劲十足的房地产中介销售,工作能够自给自足,而最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充实,这是一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安全感。
在篓子里面放上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的。就算南下来到几百公里外的伦敦,那些“老朋友”还是如瘟神般的不期而至,空降进渐渐步入正轨的Renton的生活。当然,我们不能对男主的自制力有任何正面的幻想,没错,他不仅又以试货的名义再次沦陷,又被兄弟们逼迫拿出存款去贩毒。在前往交易现场的路上,导演还不忘俏皮的将这四个扫把星拍成The Beatles经典封面的感觉,英式黑色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男主以一种背叛那群狐朋狗友的方式完成了戒毒,以一种近似撕裂的方式来宣誓对过往生活的告别。片头那一段长长的选择又再度被男主以画外音的方式念起,而不同的是,男主这次愿意勇敢面对这些选择。据说为人父母的最无奈的事莫过于明知道大概率后果的事情,其体验和经历无法通感和遗传:小孩对蜡烛上油油的黄色火苗感兴趣,父母讲一万遍不要去碰都只会收效胜微,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去拥抱这个世界,去试错,就算撞到头破血流,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浪子回头这次的驱动力,源自内心。Life goes on, 红肿已经溃烂,挤出了脓,相信结痂之后,这次会慢慢好起来的。
@小林赋声
2018年2月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