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阔的沙河堤坝上,一群鸟儿在堤坝上飞翔,它们一会儿俯冲向大沙河,一会儿抬升到杨树上,金色的大地拥抱着它们,它们鸣叫,舞动着翅膀,风附和着它们,后来飞累了,它们就在村里落了脚,在那棵最大的杨树上,它们筑了巢。阳光照下来,有几次,云朵伴着那些金色,刚好落在它们春天一样七彩的羽毛上。
在我的家乡,并没有崇山峻岭,放眼望去,是一马平川的苏北平原,唯有大沙河畔的堤坝,高出村头的地平线,绵延到遥远的天际,成了我心中的一座山。
小时候,总想着堤坝的那一边是什么精彩的世界,母亲唠叨着,啥时候走出这个河堤,不用做庄稼冤就好了。那时,似乎村里所有的人都把沙河堤坝看成一座难以逾越的山,但我知道,在村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片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向往。
诗人王家新在《在山的那边》一文中,用孩童般纯真而执着的口吻,描绘了一个关于山的遐想:“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简单的句子背后,既是对远方的憧憬,也是对前面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是那个伏在窗口的懵懵懂懂的孩子,望着村口那深不见头的路,心中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沙河堤坝,对于有劳动力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一座山,只是一座小土坡,乡亲们经年累月踩踏的几条通往村里的路,是农忙时节的主干道,乡亲们三五劳力,拉着一平板车玉米或者小麦、大豆、红薯都能轻松的翻过去,而对于母亲来说,那就是蜀道难了,母亲拉着,姐姐推着,有时还没上了堤坝的梁,就滑了下来,吓得姐姐摔倒在一边。母亲没有办法,就绕到几里地外的乡村公路上,一来二去,一天也跑不几趟,还把母亲的肩膀和姐姐的手心磨出一个个大血泡。那时候,这长长的堤坝,就成了横在我们一家人面前的一座山,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
我和姐姐妹妹多么渴望能翻过这座山,走出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庄。后来我上了高中,开始走出这个山,走向县城去读书,一路上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的奔行,山渐渐消失在身后。
自古以来,山,这自然界中最具挑战性的存在,就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常常成为人生艰难的隐喻。唐代诗人裴夷直在《前山》中写道:“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这诗句不仅描绘了山的连绵不绝,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当我们以为翻过一座山就到达了终点,却发现前方还有更多的山峰等待我们去征服。人生,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攀登之旅,永远有新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心中有山,便会不甘平庸地度过一生。
很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读高中时,高考这座山横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高大、那么险峻。家长和老师们常说:“坚持住,熬过三年就好了。”于是,我们埋头苦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了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终于有一天,我们跨过了高考的门槛,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享受人生的美好。然而,当我们踏入大学的校门,才发现原来这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就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座大山,我们不得不再次背起行囊,踏上征途。
工作后,我们以为这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生活却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轮盘,永远有新的高山等待我们去翻越。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追求、个人的成长……这些无形的山峰,比任何实体的山都要难以攀登。我们开始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赛跑,而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兜兜转转,人生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在山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但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攀登的过程。
山的那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许,它永远都是一个谜。但正是这个谜,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每一次的攀登,都是一次洗礼和磨练,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我们开始懂得享受攀登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更好的自己,会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攀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锤炼了我们不甘认输、不甘屈服的个性。
最近,电影《哪吒2》之所以火爆出圈,就在于它说出了很多人内心想说的话,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那些经典的台词无疑充满了反抗命运、突破困境的精神。
比如:“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再比如:“命运不是判决书,而是全力以赴的背水一战。”“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
还有:“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自己说了才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这正是中国人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才历经磨炼,踏上了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
人生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攀登之旅。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和险峻,我想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征服它。因为,只有不断地攀登,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如今,母亲心中的那座山不在了,母亲的呼唤和牵挂反而堆积成了一座沉甸甸的山,那就是母爱如山。(部分文字借鉴其他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