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的缘起,是《世纪三部曲》里有一个以索尔仁尼琴为原型的角色,叫什么名字现在一时想不起来了——我看书就是这样,看完以后几乎记不住什么具体的内容,只图看的时候一瞬间的快感。于是搜索一下,才知道了索尔仁尼琴这大名鼎鼎的人,再搜他的作品,微信读书里只找到《癌症楼》这一本,别无选择。我已经很久没有买书了,这里有什么就看什么,本就是图个省事儿省钱还有可以随时划线写几句感想的方便,自己买的纸书我是不舍得勾画的,除了学习和工作用的书以外。当然,那些也不是正经书。
说回本书——《癌症楼》,作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看本书最大的感受。无论是位高权重自命不凡的人,还是身处社会最底层不名一文的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有文化没文化,无论什么职业,甚至自己就是医生——在疾病面前,终于实现了人人平等。
虽然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但读起来就像现实的重现,里面的人物就像是现实中你常见的张三李四,你的朋友亲戚邻居一样的亲切,你总能从中找到一个你熟悉的,就像发生在你的身边,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那个趾高气扬天天想着享受特权找关系的人,你不会没见过;那个在疾病和贫穷双重折磨下无力反抗而绝望等待死神的人,你不会没见过;那个不屈服于疾病还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干点什么的年轻人,你不会没见过;被命运一次次按压在地上,无数次屈服,无数次心存希望又绝望的人,你不会没见过;而无视别人的不幸与痛苦,趾高气扬按着汽车喇叭叫嚣着“压死他”,溅了路人一身泥水扬长而去的王八蛋,你更见过……这就是现实啊,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
但奥列格,让我喜欢。这个经历了命运重重磨难,在自己破衣烂衫的时候,仍然会买一束紫罗兰去见他美丽姑娘的男人,复杂的经历让他思想深邃,命运的重压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向往,痛苦生活的夹缝里也能找到点点滴滴的美好。关键一点还在于他的自我认知,他对生活的克制,他对他人的理解……这一切,让衣衫褴褛的他变成一个最伟岸最可靠最睿智的男人,闪着高贵的人性的光辉。
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每个社会阶段都有人在讨论在争议,甚至互相攻击。无论哪一种主义哪一种制度,让人丧失作为人的本性,让人不像人而像畜生一样被驱赶被奴役被流放被剥夺的制度,一定是不好的社会制度。
希望,是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还是微观的个人,都应该充满希望,憧憬明天。未知的明天,可能更好。
最后的场景,奥列格躺在行李架上,两条大长腿垂下来,随着列车的晃动像个死人一样——但是,他毕竟登上了一列开往明天的列车,向着新生活出发了。可以期待的是,某一个小站,他带上他的所有,迈开他的大长腿,向着太阳蹒跚而去。毕竟他的破行李袋里还装着给朋友买的电熨斗,那是这个薄情的社会给他的温暖,也是他回馈给这个社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