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东北的陈晓旭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林黛玉而来的,黛玉的痴情和忧伤被她演活了,《红楼梦》的那些欢笑和悲伤的故事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着深刻的诠释,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一角从此似乎再也不能被超越了。在她仅有的四十一年的生命中,做一个全纪录诠释,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既是陈晓旭,又是林黛玉。
小时候的陈晓旭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求学的道路上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也促使她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年少的陈晓旭对于诗词的天赋便已初显锋芒,14岁时她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诗作《我是一朵柳絮》,这首诗十分素雅,天真无邪的文字却透露着淡淡的感伤。
此后陈晓旭一直有诗作写出,令我难以忘怀且感受颇深的是二十八年前陈晓旭写的《石竹》以及十三年前写的《幽兰》,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之前我已细细品读过,都暗示了她的一生,且诗歌的用词以及写作技巧也很精妙。
比方说在《石竹》里,陈晓旭写道“留与人间写传奇”,表面上写的是竹子的余生也在发光发热,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在写她自己呢?陈晓旭对林黛玉的诠释后人很难超越,深入人心的印象难以磨灭。
再如《幽兰》这首诗,陈晓旭写道“自在花儿静静开”,读来便觉得眼眶冒出了泪珠,兰花生在幽谷却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陈晓旭是一介凡人,命运对她再坎坷再磨难也要让自己不负一生,坚强而又倔强的面对未来。这句亦折射了黛玉的影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孤独的一个人静静地等待着。
对于陈晓旭的诗词作品有太多的话想说,留给以后慢慢评说,再来看看关于她和《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陈晓旭和《红楼梦》的缘分是从一本杂志上的招募演员告示中开始的。1983年,王扶林导演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电视剧《红楼梦》的演员,陈晓旭偶然间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心里有些想尝试,毕竟在此之前已经参演过一些影视剧了,想更好地提升自己。
随后王扶林导演同意了陈晓旭的申请,陈晓旭也顺利通过了培训和考核,陈晓旭身上的那股忧伤质朴的气质让她成为了林黛玉一角的不二选择。可是在陈晓旭确定成为饰演林黛玉一角时,有着许多令人感慨的往事。
这些往事记录在了陈晓旭后来写的回忆文章《梦里三年》之中。陈晓旭回忆到自己在三个月的培训选角期间的第一次试镜,可以用“糟糕”二字来形容。
陈晓旭在试镜中表现得十分拘谨不自然,当晚她就哭了,脑海中浮现起父亲的话语。小时候陈晓旭是一个胆小的女孩,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她的父亲为了让陈晓旭变得勇敢自信起来,逼迫她面对众人大声说话,可是事与愿违,只剩下哭泣和无助。此时试镜失败,心里更加怀疑自己了。
之后陈晓旭下定决心不能让父亲的良苦用心失望,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要勇敢面对。不知是陈晓旭的努力打动了上苍,还是王扶林导演对于陈晓旭这般表现很是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的缘故,又叫了她再次试镜。这一次,她成功了。
王扶林导演承担着大家对于他的信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红楼梦》的尊重,对于陈晓旭而言,演好林黛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林黛玉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陈晓旭心里对于林黛玉亦是充满着尊敬和喜爱的,果然,她没有令我们失望,因为她的骨子里便像黛玉。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她的每一次笑,每一次哭,每一个举手投足都那么得符合黛玉的气质和性格,我们记住了她的一步一踌躇,记住了她扛着锄头葬花魂,记住了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记住了她歇斯底里的呐喊和哭泣,那些经典定格在了1987年,我们认识到了陈晓旭的林黛玉,林黛玉的陈晓旭。
自在花儿静静开,留与人间写传奇,冷月里黛玉葬着花魂,大观园里的欢笑和哭泣,都是黛玉的影子,亦是陈晓旭经历的美好年华。后人感慨,后人怀念,终究一声叹息。因为陈晓旭,永远记住了林黛玉;因为林黛玉,永远记住了陈晓旭。(文/云冗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