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家庭电影一向以细腻内敛著称。
早有小津安二郎的嫁闺女主题和传统家庭题材,通过极低的机位,几乎不移动的长镜头,琐细平淡的对话,缓慢的节奏,简明的小物,淡白如茶,试图呈现亲情这种“人类本来丰富的爱”。
后有是枝裕和用同样细腻、充满人文思考的方式来拍现代家庭剧。相比小津,是枝裕和在电影里呈现出来的更随意,更日常化,但也更强烈,更残酷的道出生活真相。
《步履不停》是其中的佼佼者。
家是那个既矛盾又温暖的地方
故事的基调淡而克制,就像是枝裕和说的“我想要拍一个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所以无论是开场的老母亲唠唠嗑嗑地准备食材,还是四十多岁的良多带着妻子与继子在公交车上有点别扭的聊天,抑或一家人相聚后展开的日常琐碎与回忆,甚至在我看来是整片高潮的老太太在屋内追以为是大儿子灵魂归来的黄斑蝶,其气氛都是沉静轻盈的。一切悲欢喜怒,皆在叨叨絮絮间,耐人寻味,既有温暖,也有残酷,更有遗憾,未能圆满。
但这种传统相处模式却是大多数家庭的缩写:亲人间总是有无法调和的冲突和矛盾,也有不计回报的真诚和爱。
若具体到某个角色,则是温情与自私并行,但又透着真实可爱,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人这东西,真是让人搞不懂”啊,因为那就是生活啊!
人生步履不停,却总是慢半拍
良多是家里的次子。因为是次子,地位稍微尴尬——他不像哥哥那样从小就最得父母欢心,也没有继承父亲的医生职业,而是离家到东京当了一名得不到父亲认同的绘画修复师。因为此,他与父亲有很深的隔阂。
然而,良多从没想到自己会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失业,并本能地,不愿让父亲知道,在回父母家的路上特意叮嘱妻子不要泄露消息。
“就因为是父子,我才不想让那个人知道我失业了。”
提到父亲,以及其它家人,良多始终是别扭和计较的。
比如会很认真地纠正妻子的错:我是次子;在姐姐和母亲都弄错的修学旅行磨牙事件,拔玉米事件时,一定要认真且严肃地抗议:那是纯平,不是我。
不喜欢父母提到哥哥,却也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代替哥哥,何况哥哥死了这么多年,你怎么能争得过死人?
但这心结早已长成了刺,经年累月,深深扎根于心底。
因此,回家总是不自在的,不是妻子执意,不愿回家过夜;离开的时候,像是舒了一口气,说“过年就不回来了吧。”
可是,这样的他,细心地发现浴室里的扶手换了,瓷砖裂了;自己拮据也要给母亲零用钱,笑着接受母亲准备的土气的睡衣,劝母亲放下仇恨,放过那个孩子(哥哥为救他而溺死);也看到父亲想救邻居而无能为力时的落寞,他开始试着理解父亲,与自己和解,起码放慢脚步,和父母好好聊聊天;和父亲、继子去海边,找借口走在最后,他明白,父子之间的角色早已转换,他成了守护的那个……
良多一家在次日离开的时候,紧张的家庭关系看似得到缓解。然而,导演没有落套地给予一个大彻大悟幡然醒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短暂的温情嘎然而止:良多最后虽然想起母亲忘记的相扑手的名字,却也觉得不必要告诉母亲,他承诺的球赛也好,开车载父母一次也好,都没有实现,他以为,可以以后再说,再做!
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人生这条路上,总是慢半拍!
母亲:家,麻烦又有趣,悲伤又温暖!
现在的女人都不喜欢当传统女人了,大概是因为,传统女人的快乐是甚少的,总是透着几分悲凉,几分刻薄,外加几分软弱!
影片中母亲的角色是最复杂的。
她如以前的大多数传统女人一样,一辈子没出去工作过,可以想象,一日三餐,三餐四季,她大半时间都在厨房前忙碌的身影。
她的世界,大不过家、菜市场和超市组成的点、线、圆。
她有温暖熨贴的一面:比别扭的爷爷更讨全家人喜爱,一家人都对她做的美食赞不绝口,对外甥、女婿、儿媳妇及继孙子,表面上礼数周全,面目慈祥,让人如沐春风。
但一转身,她就变成一个有两分怨毒刻薄的老太太。她给次子媳妇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起外号“冰山王子”,讽刺再婚女人是“二手货”,以及媳妇死了丈夫才三四年就改嫁“太冷淡了”;刻意不给继孙子准备睡衣;说女婿不换破瓷砖,埋怨他“光说不做”,私下埋怨女儿一家太吵,不想让他们搬过来……
这样的母亲是不是很熟悉?对家人的爱与关怀,总是伴随着伤害与打击!
张爱玲曾说过,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生活曾带给她的风暴足以让她的世界掘地三尺了罢!
作为一名母亲,她失去了她的儿子。
还是以那样的方式死去——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而意外身亡。
每年长子祭日,全家人都聚齐,缅怀。
扫墓的那一幕令人动容。
天气热,老太太边给墓碑浇水,让“他”好受点,“没有什么比拜自己儿子的墓,更令人难过的了!”
“我从没做过什么,为什么上天要让我承受这些。”
她心里的伤痛难以填平,每年都要邀请那个被救的孩子到家里,重提被救的经历,不允许他忘掉,因为“十年就忘掉一个人实在是太快了”,“要是没有一个人来憎恨,痛苦的就是我们。”
失去孩子的痛和积怨,永远无法消除,她需要找个方法让自己好过一点。
然而一切的冷静自制在晚上看到飞入屋内的黄蝴蝶时土崩瓦解。老太太再也控制不住对大儿子的思念之情,固执地相信蝴蝶就是儿子的灵魂回来了,进而疯魔一般地追赶起来。
那刻,她终究只是一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而已。
在婚姻里,夫妻俩看似举案齐眉,其实曾惨遭背叛。
晚饭时,父亲当着儿子一家嘲讽她不懂浪漫,没品味,以前看音乐会都能睡着。
她不服,非要找出一张唱片,证明自己也有“浪漫细胞”,并熟练哼唱起来,陶醉的表情仿佛陷入旧时回忆。
旁边的丈夫心有鬼似的尴尬地猛扒饭。
儿子儿媳没料到她竟有这一面,私下开玩笑说她有“秘密”,每个女人都有秘密。
她的秘密是,当年背着小儿子,来到他的情妇的家,在门外听到里面在放这首歌,还听到他说“我很快乐”。而后,她没有打扰他们,又背着儿子默默离开,第二天在车站前买了这张唱片。
历经多年,她已能说得云淡风轻,就像从来没受过伤害一样。但不难想象,一个女人在家带着三个孩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知道丈夫背叛出轨后是何等的耻辱与灰心绝望!
原来,平静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但她选择了正视它,继续前行,不动声色,隐忍又乐观!
停不下的步履,因为爱,因为温暖
整部电影中关于爱,关于牵绊的镜头还有很多,比如厨房里,熟悉的家常味,母亲让女儿记下烤萝卜的做法,女儿撒娇说不肯,反正怎么做都没有妈妈做得好吃;家人打下手剥玉米,老母亲做拿手的玉米天妇罗;冰箱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老头子因为后辈们喜欢妻子多过喜欢他而吃醋,一家人合影时竟闹别扭走开;老父亲骂被大儿子救起的孩子为废物,女婿尴尬的以为骂他,而良多对父母轻易地否定一个人的工作和职业产生不满,这何尝不是父母对他选择的工作的态度?长久以来压抑的情绪一触即发,质问“当医生就这么重要吗?”可是他翻看小时候的日记本,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医生;还有良多媳妇和继子的小心翼翼和敏感;父亲早就觉察出儿子事业不顺,试着安慰他……
既靠近又疏离,既有打不开的心结又尝试着和解,既有矛盾又时有牵绊,或许这就是“家人”吧!
就像影片中出现过好几次的三代一同外出的画面,距离时近时远,却坚持一起走,视线中总有对方身影,彼此默默相伴!
像有一根细细的线,牵引着彼此,一直走下去,走向光和温暖,让你知道,你不会是一个人!你也知道,那根线,是爱,是亲情,是对家的强烈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