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其实,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固然是因为他是出色的教师,但更是因为他的两篇文章:《论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载《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一篇是1936年10月15日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第二篇发表在1952年10月5日的《纽约时报》上,是爱因斯坦应其教育编辑请求而写的声明。甚至可以说,仅凭这两篇文章,爱因斯坦就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尤其是第二篇,它几乎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阅读,背下来也无妨。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要为活人服务,不能“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青年人“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这些话振聋发聩,几十年后依然可作为对我们流行的庸俗成功学强有力的反击。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能带给别人许多美好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我们往往最幸福,这就是为什么说给比得重要的缘故。如果一味索取而不创造就难以赋予人生以意义。
爱因斯坦强调,古典文史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无所谓哪个更重要,因为如果青年人训练了思想、锻炼了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劳动。爱因斯坦很赞同前人对教育下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笔者看来,忘掉的是学习的具体知识,留下来的则是思考的能力。无论什么知识,都可以是锻炼思考能力的手段,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因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且“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现实中的普遍状况是,很多人大学毕业所从事的工作根本就与所学的专业无关,换言之,很多人学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根本就没派上用场。在这种情况下,听听爱因斯坦上面这几句就不无价值。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大学教育永远有比专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东西。
爱因斯坦强调,“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这种精神“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为此爱因斯坦推荐学习“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其实,这种人文学科往往就是如今通识教育的学习内容。笔者发现,爱因斯坦的担忧正在我们的教育中变成现实。因为我们的教育正是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而为重要的通识教育,而理想状况是在通识的基础上求专业,不可以专业牺牲通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独立思考显得尤为珍贵,它理应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一如爱因斯坦所言。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正离它越来越远,这样做的后果在若干年后就会慢慢显示出来。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