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了李诞写的一本书《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这本书说的是关于脱口秀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则,他自身在这个行业总结出来的一个实用手册,不过我今天不是想讲这本书,只是刚好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一句话,他引用了产品经理俞军关于用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这句话引发了一点点对现在互联网副业环境的一些思考。
刚好中午的时候看到一篇关于小红书卖虚拟产品:学习资料的操作揭秘的文章,说是揭秘,实际上就是她兜售自己在小红书上卖学习资料的经验,整理成课程教你操作方法。
1000元的学费买一个经验实操课程,说白了就是带你入坑的门票。
她在文章中贴上很多学员的成功案例,分析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群,文章中写到这是一项易操作且快速变现的手段,因为卖学习资料有巨大的用户市场,各种考证的人群有好几亿用户,一份资料低至20起。
这就是利用一个资源池不断重复售卖形成一种复利运行机制。
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会很心动,我们常常看到网上各种赚钱的副业,也有各种带你进入一个行业的培训课程,而这些课程费用也不会很高,什么0元体验(科普概念,约等于没有价值)等等。
在深入思考一下用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在中国这个市场,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础,各行各业都有准入标准,而做到头部的行业其实卖的就是信息差。
我相信各种副业都有其潜规则,有人带着赚钱必然比你自己摸索来得获利快,那么就意味着可以快速回本甚至盈利。不过对于这些课程虽然心动,但是我也不会轻举妄动。
首先,要判断这个东西是否有价值,你得清楚市场是否真的如文章所说的情况一致,是否有夸大成分,引人入坑的嫌疑。
其次,你需要认真思考这个赛道是否是你想进入的赛道?需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有成绩,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其实你得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最好的情况就是花时间做一下市场调研,且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测算。
如果成功那么容易,世界上贫穷的人就不会这么多,不能把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误以为是没有门槛的。
而且在这个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这样的大环境或许还会持续三五年,真真假假的东西鱼龙混杂,我的建议是可以多尝试,但是谨慎入坑。
不过,很多事情有没有价值,其实也很主观,你觉得花点小钱去尝试进入一个赛道,并且在你可承受的试错成本范围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不过我始终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花时间不投入精力,不思考不学习,不复盘不迭代自己的行业认知,做什么都很难成。
没有人不想赚快钱,但是真的这么好赚吗?时间会给你答案,但是前提是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