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讲谨言慎行,之前不觉得重要,随着这几年做亲子教育,接触的孩子和父母多了,反倒越发觉得谨言慎行的重要性。尤其是最近接触的一位十六、七岁的孩子,通过他的描述和感受,让我看到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据他的描述:爸爸身体不好,晚上睡不好,三高,经常起夜;爸爸不时会借他的零花钱,也不爱参加家庭活动,感觉家里很缺钱;妈妈之前借钱学习,好像经济也不宽裕;姥爷身体不好,妈妈很辛苦,自己有需求也不想跟妈妈说,怕她太辛苦;好像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太好,很少看到他们在一起;今年高三了,看到班级里的倒计时牌子,他也觉得有些焦虑;老师盯他太紧,他也不太舒服;好像妈妈给他的肯定,跟真实的自己不太一样……这些都让他有些担心,很担心爸爸的身体、家里的经济、姥爷的病情、父母的感情、自己达不到妈妈的期望……以至于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浅睡几个小时,上课的时候反倒睡的很好。
当我具体问他从哪些地方发现家里经济很拮据?父母关系不太好?……他更多的是从爸爸的言行上感受到的:爸爸借他的零花钱好几个月都不还、每次家庭活动爸爸都不参加,因为需要花钱;明明有不同的治疗三高的方法,爸爸也不愿尝试,还是怕花钱;爸爸认为妈妈借钱学习是不对的,可是看到妈妈每天很开心,他又觉得妈妈是对的,自己很纠结;爸爸认为妈妈去上兴趣班就是乱花钱;爸爸认为生活就要节俭,仪式感就是浪费;爸爸认为过日子就是凑合、将就,有啥吃啥;在他听到看到爸爸的表达中,妈妈一无是处……
父母一句看似无心的评判的话语、父母一个过度节俭的行为、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情绪、事情,都会给孩子增加一副副无形的脚链,让他越走越辛苦,越走动力越不足,然后我们还埋怨孩子光说不动。
殊不知,是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消耗了孩子的学习动力,无形之中拉扯了孩子的后腿。如果孩子学习成长需要100分的精力,那这些让他担心的事情,每一样都会消耗他一部分精力。小明用100分精力学习,你的孩子被你的言传身教和你传递出的错误信息,消耗了40~50分,只有50~60分的精力来学习成长,他如何比得过小明?父母只看到了孩子之间的差距,没看到每个孩子背后父母的差距。
能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首要的是让孩子心定。孩子是否能心定是由父母决定的:家里的氛围、父母的关系、家里的经济、父母的成人状态、亲子关系的好坏……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谨言慎行的父亲或母亲,分得清人生三件事、有清晰的身份定位,给孩子创造心定的环境,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安全空间。
如果你碰巧看到这篇文章,我想邀请你,跟我一起从自己开始,做个谨言慎行的家长,真正发挥身教示范作用,成为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