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留意理解力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读书比较多,所以自认为理解力还算可以。但是当我第一次阅读《思考,快与慢》时,我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它在说什么。那些字在我眼前好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组合——每个字我都认得,但放在一起,我就不认得了。
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理解能力。
最近一直跟着易仁永澄早起共读,说实话,虽然我每天都能够早起,但大部分时候我真的跟不上进度,因为他的共读,输出的不仅是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和方法。
像我这样对他并不了解的人,一听到他说的术语,马上就要记下来,方便听完之后查阅。光是理解他讲的内容,我就需要大概两个小时的时间消化,加上提前做的预习工作和事后做的其他工作,总共加起来要三四个小时。
尽管这样,我现在已经慢慢接受了易仁永澄的一个观点,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这才过去一个多星期,我就已经体验到了一次理解力提升的快感。
最开始读《思考,快与慢》的序言时,说实话,我觉得就那样吧,值得花四个月的时间来读这本书吗?
好像就讲的是怎么做决策,好像还有一些什么直觉之类的,这玩意儿真的有用吗?
读了第二遍,我大致又知道得多了一点,这个序言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作者想要帮助我们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第三遍的时候,没什么进步,匆匆扫了过去,看后面的了。中间看易仁永澄公众号的时候,他提到了序言最开始的那部分“我希望本书能丰富人们的词汇,这样大家在谈论别人的判断与决策、公司的新政策或是同时的投资时,这些新词汇就能派上用场了。”
他特意提到了词汇,这让我想到了《穷爸爸,富爸爸》里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富人有富人的一套词汇,穷人有穷人的词汇。又想到了《降临》这部电影,里面外星人用的语言是未来式的,因而能够预测未来,女主学会了这种语言后,也能看到未来。
后来一天早上,我觉得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实在是太过肤浅,决定从头认真再看一遍。这一次,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进行分析阅读,用思维导图把每一段的结构理清楚。
结果在读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几段,就直接在脑海里搭建结构,这一搭建,我就发现自己竟然豁然开朗了!
先看一张图,这一张图是我搭建时的理解。
我把每一段的关键句摘了出来,知道哪些是结论哪些是举例子,简单地搭建了文章的结构。
再看看我搭建之后理解的:
通过这两个思维导图,我彻底理解了作者最后的结论——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
但,理解力并不是到这里就停止了。
理解了他讲述的内容之后,还应该思考:如何应用这些理解。
从第二章图里可以看出,整本书的首要关键词是判断和决策,次要的关键词是丰富词汇,直觉等。
找到这些关键词之后,在后续的阅读中,我就明白当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就是重点内容。
理解力除开在阅读上可以这样应用之外,还可以触类旁通,应用在别处。
比如说之前李笑来老师一直强调,要有必要的正确的概念,把这个底层搭建好了,上面的楼房也盖得起来。
而本书序言中的丰富词汇何尝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最基本的概念,不就是那几个词汇吗?把关于决策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明白决策时应用的词汇,能让我们更好地将判断和决策的智慧应用于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理解力呢?
从上文的描述中应该看出理解力的提升有这样几个过程:
1. 独立阅读
2. 导师指导
3. 结构搭建
4. 理解提升
5. 应用拓展
如果按照刻意练习的模式来解读,应该已经是一个小套路,如果能够多次训练,理解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越。当然,如果总是呆在舒适区里,一遍就能读懂所有内容,理解力自然不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