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作家没有学文学专业的?那写作到底能不能教会?

老舍先生


今天我看到有一个简书简友,提出一个问题,问:著名的作家和我们所知道的大作家大文豪为什么很少是学文学专业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了一想,简友说的还真对,就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肯定不是学文学科班出身。

近代著名文学家老舍,大作家大文豪鲁迅、矛盾、巴金、包括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们好像都不是学文学的科班出身,就连大作家沈从文先生,看资料只有小学文化,可他们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流芳百世给后世留下经典文学作品。

那些文学专业的博士、硕士,还有那些教文学的专家和教授,好像没有哪一个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学大部头经典作品出来。

那我的问题来了,写作能不能教会的问题,作家是不是靠天赋吃饭的职业?写作能不能教会?作家需不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善不善于讲故事,把脑子里有东西转化成文学的方法写出来,让大家都喜欢,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我认为文学作品能不能出彩,写出经典作品,让大家喜欢,这还真是得有一种文学天赋。你没有这种文学天赋,不管你怎么苦学,阅读多少本书,都没有一点用处。刻意练习应该也没有太大用处。我认为没有写作天赋其实您就是在瞎耽误功夫。

作家都是拿作品说话,没有高质量文章,你说什么都白扯。

昨天我看到一个故事,说人民文学家老舍在英国一所大学里担任中文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老舍先生写了两部小说,分别寄给国内文学刊物上发表。老舍先生自己都没想到,当他回国下船的时候,老舍先生已经成为国内著名大作家了。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北京满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1930年春季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1946年3月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

老舍先生主要著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我写了15年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写作的天分,但我无法放弃,因为那时已经太有名了。

                    ——约翰逊

我认为好作家,就是一些写作天赋+勤勉+坚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