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有一种很常用的最省力的本能的自动化反应模式,当什么情况发生时,触发相应的行为反应,所以总会发现类似的结果不断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几次在同一种环境中尝试失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动放弃选择,而绝望地被动等待结果来临。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这样的情况不断地循环反复,最终造就了习惯性失败甚至封闭固执的性格特征。
我发现自己和身边不少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隐藏的循环,所谓的抱怨,逃避,消极应对,都是这样的循环产生的副产品,以让自己内心好受一点来等待失败的降临,而自己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了,无法改变,最终会说服自己,这就是自己的命吧。
这个循环中,包括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多个链条,只是当我们没有觉察的时候,总是根据外来的刺激自动地默认某种反应模式,而把每一次的决策权拱手相让了,最终的行动总是类似,结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
如何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有几个工具很重要:
最重要的一个工具:WOOP
W:愿望 罗列自己的各个愿望,从中选择当下最重要的非常渴望达成的一个愿望,放在主线思考
O:结果 生动形象地想像达成这个结果自己的内在感受和画面,越具体越好,这是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不是依赖外部的刺激)
O:障碍 找到妨碍达成的最主要问题,包括思想上,环境上,习惯上,最重要是内在障碍(人都不愿意剖析自己,所以很难),生动形象很重要,就好像这个障碍真的就在眼前。
P:计划 要克服这个障碍,那么最好的行动计划是什么 (如果A出现,那么采取B行动 条件A一旦发生,就自动触发B的反应,而不是到时再思考如何反应) 甚至可以制定计划,如何避免障碍出现,让自己更顺利完成任务。
为何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更容易成功呢?原因在于悲观的人能提前看到阻碍达成目标的障碍问题,并有机会提前行动来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而乐观的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没问题,当问题发生时很容易就束手无策。提前想像各种阻碍自己达成目标或者形成习惯的障碍性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当情况A发生时,自动触发自己已经提前设置好的B行动计划,而不是当时根据情况来自动反应。因为人的很多原始本能,例如懒惰,恐惧,贪婪等会成为很大的阻力,让自己无法做出长期对自己最佳的那个选项,所以提前找出各种障碍,并设置相对应的行动计划,是有效的策略。而且这样做,甚至能通过改变环境,来让想像中的障碍性因素减少发生和不发生。从而更大程度地确保结果产生。
这种方法和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的目标达成五步流程法类似,在每一个循环中,都有意识地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设计行动方案,按照新的行动方案进行行动。
也和老喻在人生算法中的循环图类似,每一次都完整地感知,重新认知,并做出决策,根据决策进行行动。
WOOP的价值在于,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对自己的复盘,把经常性障碍住自己的失败因素罗列成清单体的形式,并一一提前给出应对方案。
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地跌倒。每一个状况的发生,就像一个触发器(trigger),触发自己已设置好的反应模式。
举个例子:我计划每天跑步3公里。
这样的计划会发现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因为有时天气不好,有时晚上睡得太晚等等因素,也有内在一点也不想动等内在因素。
所以这个计划需要包括其他障碍性因素的应对方案。
例如:1.如果天气不好,那么就在KEEP中,做一套中级体操运动。
2.如果睡眠不足,那么就把早上跑步改在晚上跑步。
3.每周可以任意一天休息。
通过这三个额外的计划,把可能的失败因素提前考虑进来,成为计划的一部分,自己就不会因为挫败感而放弃,从而更能够坚持下去。
每一次的失败其实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当什么状况发生时,自己的内在感受发生了变化,甚至产生了自己无法成功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放弃原来的计划,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地发生,所以每一次失败的复盘极其重要,通过复盘,把失败的关键因素找出来,包括外在因素,最最重要的是内在的障碍因素,包括心理上的和思维定势上的,再用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一一找出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况时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大多数的失败。
除了以上很强大的WOOP策略,还有几个重要的方法很有效:
1.优先从改变环境开始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例如发现自己的时间很多都在无意义地刷新闻或者朋友圈,导致原来想要写作的想法一直拖延,那么断开网络,或者手机关机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屏蔽这个问题的方法。每一次我断开网络,内心会真正的安静下来,去和自己真正地开始交流,写出来的东西会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跑步,可以提前把运动衣和运动鞋放松床边,只要穿上就很容易去跑步了。把闹钟设置成电话铃声,并放在手够不着的地方,每次一响就以为有电话来,马上惊醒,发现是闹钟以后还没法按掉,得起床把它按掉,这时候的睡意就全没有了,通过这个方法,自己再也没有迟到过,总是能准时。
2.注意正向反馈
选择怎样的伙伴一起改变也挺重要。所谓正确的朋友,就是能够互相监督,互相给予正向反馈的朋友。如果只能自己一个人做,要注意在自己取得一些小成功以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和肯定非常重要,因为大脑是本能地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每一次的小小奖励,都是一个正面的反馈,让大脑更乐于做这样的事情,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成就感比兴趣更重要,设置最适合自己的成就标准,让内心持续地有成就感,是一个习惯能坚持下来的关键。
这就要提到下一个有效的工具“微习惯”。
3.微习惯
微习惯就是指的是简单到无法失败的习惯,慢慢取得小成绩来激励自己,并及时庆祝自己微小的胜利。在一开始还没形成习惯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定期行动这样的心理暗示,甚至不做就不舒服,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后面就毫不费力了,所以用微习惯来塑造重要的习惯非常有效。例如每天一个俯卧撑这样的微习惯,哪怕再不想做,也毫不费力地能够完成,这样大脑对于这个习惯的防御性机制会降到最低程度,甚至如果有适当奖励的话,会爱上这个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最后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4.结构化日志
通过复盘自己的行动模式(行动链条,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自己,导致失败),列出清单,更完整地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自动化反应模式,不要过于苛刻和完美主义,每一次的失败只是提供一个重要信息来了解自己,只需要记录下来,并找到下一次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自动化反应就算是成功了。多行动,多复盘,这样就会大量减少因为恐惧失败而造成拖延的情况,通过不断调整,来打破习得性无助。
塑造习惯和达成目标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达成目标过程中,一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用习惯的方式固定下来,这样就能够留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来处理不确定性的事情,那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复杂事情,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不懂得塑造自己的习惯,那么很多的小事就足以让自己精疲力尽,所以养成塑造习惯的习惯,是达成任何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卓越的人能够显得毫不费力,因为凡事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