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一辈子就干语文这个活,那就想法设法让这个活可爱起来。假如语文不可爱,那就别指望学生去喜爱,天天打交道的我们也不可爱!--宋运来
上课开始,宋运来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学生发言。
图片里是什么?
生:小狗吃骨头
师:能不能添加一些修饰语?
生:骨头是小狗最喜欢吃的。
师: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生:骨头是小狗的最爱。
师:那谁愿意说说你的最爱是什么?
生:桃子、西瓜、饺子、茄子……
师:谁愿意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生……
接下来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也是有关吃的故事-《少吃和多吃》。
这是一个民国时期的故事,说的一个孩子吃太多鸡蛋,妈妈劝他的故事。宋老师又告诉孩子们在他们爷爷的爷爷的那个时候鸡蛋是很稀有的,以便让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背景同时让孩子们能够节俭。宋老师在接下来的讲座里建议民国时期的故事可以好好读一读,这里面有许多好教材。
接下来宋老师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孩子们把这个故事抄写下来。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有的孩子可能抄的慢很慢,有的可能把标点符符号抄写错。
宋老师让孩子们读出图上的标点符号,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说出标点符号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从这个细节当中可以看出宋老师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知道孩子的难题是什么,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为什么宋老师能够做到这么细在接下来的讲座当中他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他的老师告诉他,每次讲作文自己写一写,就知道哪个地方难写,就知道上课怎么讲了,有什么办法应对难写的地方了。
接下来,孩子们抄写这个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里面的鸡蛋换成自己刚才写的最爱的。(第一次换)
然后挑选一位学生读自己抄写的内容,这位学生的最爱是牛排,在他读的时候,宋老师发现他这里面的量词用的是"一张"而非"一块"所以及时打断,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这时候有学生指出来了应该是"一块"而非"一张"。宋老师就解释为什么要用"一块"。另外宋老师还引导孩子们"煮"和"牛排"不搭配,提示学生注意动词的使用。
再接着,宋老师告诉同学们怎样用修改符号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孩子们修改完之后宋老师让孩子们再读故事想一想妈妈最想说什么?学生找到妈妈劝哥哥的话"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
师:孩子们这个故事里的“妈妈”能不能换成其他人?换成谁?(第二次换)
生:可以换成"爸爸"。
生齐读。
生:可以换成“弟弟”。
生齐读。
师:有谁有话说?
生:我认为弟弟懂得道理多。
我认为弟弟不会煮鸡蛋。
我认为弟弟肯定读了很多书。
师反复模仿弟弟读故事。
生:我认为弟弟在教训哥哥。
师:合适吗?为什么?
生:弟弟小不可能比哥哥懂得多。
我认为这样的话应该是爸爸妈妈说的。
师生讨论达成一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
师预设情景,出示图片,生用之前句子模式来说。(换主题)
生:棒棒糖是孩子的最爱。
师:多吃好不好?为什么?
生:蛀牙
发胖
不健康
师:谁会去劝说?
生: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是妈妈的最爱。
谁来劝?怎么劝?(爷爷、奶奶)
奶奶:孩子每天都是我来接,我都快撑不住了。
你还让孩子活不活了?
学习要慢慢来。
爷爷:孩子在学校已经很累了,放学就该好好玩玩。
拖堂是老师的最爱。
生嘀咕:老师又拖堂了。
老师,我还要上辅导班。
……
谁来劝?怎么劝?(校长)
讲到这一部分时孩子们畅所欲言,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座的老师们听得更加津津有味。
玩手机是某些妈妈的最爱。
谁来劝?怎么劝?
……
学生任选一个句子编写故事,首先思考题目。
生: 少吸和不吸
抽烟是某些爸爸的最爱。
少玩和不玩
玩手机是某些妈妈的最爱。
……
师:编写故事要围绕题目,如果爸爸再和客人谈事时可以说这个故事吗?如果妈妈正在生气可以去劝她吗?
生:不可以
师:所以劝人还要分场合、看时间。
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下编写故事。
在学生退场后,结各本节观摩课,宋老师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指出当下好多人在毕业后整体语文能力低,在公共场合敢说、会说的人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好多老师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变成了哑巴语文。对孩子的能力培养简单来说要注重听说读写几方面,以“能说会道,顺意写作”为目标。
宋老师的课轻松有趣,老师们的掌声、笑声不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来,三次转换,三次提高,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会了写作。为什么一向难上的作文写作课在宋老师这就显得特别轻松、特别有趣呢?我想这得益于宋老师充足的课前准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熟悉、幽默风趣的语言。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也希望能有一天自己的课堂上也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