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去地铁的路上,看见一个孕妇,腆着肚子,独自缓慢行走在来去匆匆的人群中,表情是怡然自得的——幸福。突然觉得这一帮赶路的人,都是丢了魂魄的,只剩一具躯壳在疾走——有的心还留着办公室,想着如何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有的心已经飞回他处,时刻召唤着肉身,快快归一。
只有那肚子里藏着孩子的孕妇,她的灵魂和身体是没有分离的,她一个人走得很慢——灵魂掉队时,身体便停下来等候。她脸上挂着不易察觉的笑,也许在和肚子里的孩子对话,也许是在憧憬做妈妈后的幸福生活。
有人说,生育下一代是人类的天性,简称人性。推理起来,所以不生孩子的丁克家庭,以及根本没法生孩子的男人与男人,都是灭绝人性的。
五年前,我有一个已婚女性好友是坚决不要孩子的典范,她甚至跟我打赌,赌十年内她不生孩子,我则是赌不结婚,谁违反就算输,要输全套的顶级YY装备和一整箱的YY羽毛球呢,那时是很刺激人的赌注。而何况我信心满满,这是一个犹如一方作弊式的打赌,她注定要输给我。
一年后,她就公开组织饭局,向我们几个私交不错的好友,郑重的公布,她怀孕了。我既高兴又失落,完全沉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恍惚中,竟连赌注是否兑现都不再追究。
然后,她就真的堕入另一个平行世界了,十月怀胎,生子,做妈妈,疼儿子,念儿子,获得人生新的感悟,筹划自己未来的同时,更多的筹划儿子的未来……
我想她简直是不可理喻了。屡次以要回家看儿子为由,放我们鸽子,而且丝毫不以为耻。然而,据她的描述,怀上儿子只是一个意外,好像老天跟她开了个玩笑,但对她老公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中年男子想要儿子的迫切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我甚至一度觉得,这哪里是意外,根本就是一个圈套。
由此可见,生下一代并不是人类的天性——恐怕是低等动物的天性。诸如人类这样的高级智慧生物,如果连生还是不生,都受限天性,而自己竟然不能左右,岂不是笑话。但是生完之后,疼爱下一代,强烈的爱,浓郁的爱,不可自拔接近盲目的爱,才是天性。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一切动物都是有保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任劳任怨、自私自利的天性的。
说来也奇怪,理想世界里,下一代应该是“不分你我”的,古人尚且知道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人怎么反倒退化到,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就钻心的疼,看到别人的孩子遭罪却无动于衷?自我这个概念的意识发展已经趋近巅峰,没有哪个时代,比现代更让人能区分我和非我的双重标准了,无私只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可能真的是人口太多,资源竞争太激烈。
孩子之可爱,也无非存于一切幼年生物之可爱的范畴中,现代广告和传播水平太发达,即便闭门不出,谢绝邂逅路边年轻父母牵着蹒跚学步的小孩这样温馨动人一幕,在网络上,电视中,也经常能看到一家三口,幸福美满的故事。父母是年轻的,开明的,永远不落后于时代,也从来不会动怒打小孩的典范,孩子则是从零岁到十八岁,聪明健康活泼乖巧,很少忤逆长辈的,五好家庭一般的四世同堂。
镜头通常对准这些,但是已经腐烂的社会,生出的更多是更加腐烂不堪的故事,父子反目,犹如某场革命中儿子大义灭亲踹了父亲一脚,而母女多半是旧新两种力量的缠斗,爱恨交织,《天水围的云与雾》中,张静初饰演的女主角从落后的山村远嫁香港,算是出人头地,为家争光,几个月后打电话给母亲哭诉遭丈夫虐待,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却只会在电话里反复劝慰女儿要忍,并称在这乡里头,哪家不是丈夫打老婆是常有的事。又絮絮叨叨的念了一遍那打女人的男人如何的好,譬如给家里装电话,修房子……
家庭永远是一个最私小隐秘的单元,藏匿着不可细说的故事。张爱玲说过,父母永远觉得不了解孩子,但是孩子却在很小的时候就看透了父母的为人。伴随着这种“看透”,与之俱来的是成长的撕裂感。
年轻的母亲会从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担心,将来如果他长大要离开我了,我该如何面对这种难以割舍的分别。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悲痛,在女人结婚若干年,步入平淡的婚姻生活之后,假象中的与孩子分离,距离和心理上的双重分离,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比从前和任何一个恋人分手,都要痛苦得多。不过这个事实,在日复一日的设想、谋划、预防、无果这样的轮回中,终至发生,却也自自然然,不如从前想象的那样天地幻灭。
如果决定要生一个孩子,一定要在18岁的时候就生,这样36岁的时候,儿子或者女儿已经18岁了,玉树临风,或者亭亭玉立,并肩走在路边,简直像是一对双生子。然而又担心18岁的时候,政策还不允许结婚生子,身体也未发育完全,是否是最佳生子周期,古人可不管这些,父母只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甚至指腹为婚,一到适龄立即洞房,第二年就生子,视为福气。不过古人平均寿命也短,寻常人家活到40余岁已属不易,七十古来稀,十四五六岁算是壮年,结婚生子完全无虑。
要是命好生在一个富商或官宦大家,思想和做派都都是更传统的,抵不住十七八就辍学回家先联姻生子,然后再考虑出国深造。孩子可以扔给爷爷奶奶带,实际上是保姆全职看护,好像也并不妨碍下一代健康生长。也不用担心孩子大了和父母不亲近,血溶于水,只要介绍说是他的爸爸妈妈,迟早有一天还是会孝敬亲热的喊一声爸爸妈妈——连养育都不用亲力亲为,省去了很多可恨的麻烦,以及一怒之下扇孩子耳光的坏脾气发作的危险,扇完之后,又连夜的自责,真是痛苦。
孩子既是感情的桎梏,是心甘情愿一辈子为之所困的牢笼,却也是自己逐渐老去的慰籍和安定。人大概最怕来这世上一遭,走后却什么也留不下,白茫茫一片,了无痕迹。因为有孩子,从形到神,都像自己的复制品,自己在老迈的进程中,对方正好在成长和青春的路上,看着叫人好不欢喜。唯有一点,不能将自己依然走过,一路收集的人生教训,都悉数倾注给他——他不要,不屑,通常完全不听大人们的那一套,休想拿天性之类的歪理邪说来诓骗他。
很多人一面说,生儿育女并不指望儿女养老,物质上做足准备,譬如长期交养老金和买养老保险,为自己存够足够的钱,一面却又因为有儿女而感到脚踏实地的精神安全,先不管将来是住养老院还是和下一代同在一个屋檐下,只要看到他们长大了,又生儿育女了,仿佛就觉得人生从此和“老无所依”这个最大的恐惧感,彻底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