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作家进入高校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作家普遍接受 高等教育成为重要趋势,但作家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后参与文学知识生产 的方式、路径和有效机制并未明确。作家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学 经验与侧重理论话语生产的学者存在一定区别,作家一方面很容易将自 我身份固化为狭义的纯文学作家,而无法适应理论话语主导的文学知识 生产机制,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被动地跟随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话语而受 限于当前的考核机制。建立一种基于创意写作和以实践为中心的文学知 识生产路径,寻求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话语生产之外,给予创作者 主体以更多的社会化实践的空间,是从学科和机制层面纾解新世纪作家 进高校的生存困境的有效着眼点。如何进一步发掘基于实践的文学知识 生产路径,形成了文学原创、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平行的局面值得 思考。以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为契机,凸显作家参与的文学知识生产,构 建作者的主体性,将文学创意导向创意城市的文学实践,是通往不同于 话语生产的新的文学知识生产的潜在路径,有利于走向更为开放的、富 有活力的文学知识生产。
关键词:文学知识;知识生产;文学制度;创意写作;文学教育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科的建设确立了包括现当 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二级学科的多个细分目录。在二级学科目录框架设 定完成后,从教学和研究方向观察,文学史、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占比 较高。在当前学科制度中,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文学教育课程模块以知识 性和理论性的话语生产占据了主流。文学知识一般默认为话语阐释为主 的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产出为主。而建 基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文学情感和创作经验则很少被作为课程专门 讲授。文学创作者的审美经验、文学经验和创作经验在当前的文学知识 再生产中的重要性显著低于话语分析、文本分析为主的理论研究。这一 问题在新时代作家进入校园从事文学教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趋势之后 变得更加突出。1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家教学所产生的一系列 观念、经验总结很少被视为是一种文学知识生产,作家进入文学教育领 域后并没有能够与现有文学制度中的其他知识生产主体产生深度联结, 无法进行深度的知识生产分工和协作;第二,作家立进入高等教育体系 后,在现有的考核制度下需要跟随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家为主体开展文 学知识生产,作家转向理论话语的现象虽然并不鲜见,但却脱离了作家 最擅长的创作实践领域,被动地进入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向,无法发挥自 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处境举步维艰;第三,在新世纪文学 产业化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文学生产和优秀文化遗产的转化都需要文学 教育能够培养原创型的人才,2009 年前后作为文学教育改革的路径之一 的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的引介、落地,其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已有学者从创意写作的学科视野提出看待“学术/创作”之间良性互动关系要注意的具体策略1,或强调从创意写作学科立场设计导向创作方 法、创作意识的文学史等方面的课程,但深层的参与机制所涉及的多方 面生成和作用理路尚不明确。目前学界对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的认识 尚有不足,对作家如何参与到广义的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的公共文化服 务、文化生活领域的新的潜在文学知识生产路径认识还不够。
如果将中国的语言文学系与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系相比较,在总体 的学科建构方面,明显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英语国家确立的以文学实践为 核心的创意写作学科独立的学科身份。这种身份在本科、研究生层面兼 有。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 19 世纪末期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开 设的英语写作(English Composition)为早期标志,其早期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量在于它对语文学的反对,并在 19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努力
恢复文学和教育的价值2,在 20 世纪初期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被迅速 接受,1936 年爱荷华大学设立第一个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MFA)是 其学科奠基的重要标志,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创意写作学科 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弥合文学实践、文学理论之间的割裂问题。3在 英语国家,随着 20 世纪初期作家不断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诗 歌、小说写作等文学教育,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创意写作学 科为核心平台的支持作家创作、基于实践的文学研究的教学和研究系统, 解决了作家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从事文学教育的制度问题。以爱荷 华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等院校为代表的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使得作家 可以从自己的文学经验、实践技艺出发参与到高等教育体系的文学知识 生产,并进一步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文化实践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构成了创意写作研究(Creative Writing Studies)的基本视域。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内的虽然出现了诸多知名院校的 知名作家群,但相应的文学创作课程、以文学实践为核心的文学教育方 向探索并没有太多深入。面对文学教育领域课程结构、参与主体、文学 知识生产构成的割裂,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尊重文化产业发展 带来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启动作家教学并呈现文学知识生产中的作 家参与主体性,使之成为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话语生产模式平行的、 相对独立的一种知识生产主体,促进文学原创、文化服务、文化生产协 同发展的生态值得进一步思考。学界从 2009 年以来不断引介的创意写 作学科可以为当前文学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它作为一种以实践 为中心的活动(Creative Writing as a Practice-Led Activity)2,可以作为 重塑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间关系的一个可行方向。
一、立足创意写作凸显文学知识生产的新主体 明确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路径的首要问题是凸显其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新角度、新方法、新的参与机会。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文 学教育,文学知识生产的主体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对文 本的理论阐释、话语分析和形式批评等,是这类文学知识生产的主流。 某种程度上这类生产是一种理论再生产、话语再生产。这类文学知识生 产的生成有其特定背景和渊源,但是,在这种文学知识生产的秩序中, 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作家的主体性被削弱和限制,他们的创 作很少被视为文学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作家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却在当前文学知识生产机制中的结构性缺席,这导致建基于创作者自身的个 体的、情感的和审美意识无法进一步流通、转化为更具有鲜活性的、融 汇在地化经验的新知识、新概念。创意写作学学科的建设在理论层面的 追求之一就在于提升这一文学生产主体中作者的主体性,重塑由原创者、 理论家和批评家共同参与的文学生态。
首先,从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文学教育的课程结构来看,文学史、文 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占据了核心地位,文学原创类的课程教学人员较少, 开设的课程数量也不多。当然,所谓的“作家教学”并不是说所有课程 必须由作家来讲授,批评家和理论家也可以参与到创意写作教学中去, 衹是课程的讲授内容重心有了变化,从知识性、理论性的内容转向了基 于创作实践、创作反思和创作研讨等方面的多层次教学。创意写作学科 的设立强调熟悉创作规律、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教学。这种“作家 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推行作家工坊,注重的是基于实践经验、手稿批 评(Craft Criticism)等。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文学教育课堂中,作家可以 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主体性。随着作家教学在本科、硕士研究研究生层面 的有效性不断地被验证,这类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参与也可以获得更多 的合法性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通过教学获得一种具有反思性和 批判性思考的机会,通过教学转化和思考既有创作经验,并可以立足经 验进行一种新的学术话语创造。
其次,立足创意写作凸显文学知识生产新主体的关键之一还在于, 需要借助作家教学不断尝试文学教育的新方法,融入更多的文本创作思 维训练、写作技艺层面的训练,使得文学教育的重心从基于文本话语的 理论研究转向一种文本再创作、再生产的实践靠近。1如果说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是在运用文学话语进行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那么创作者则是 立足于文学经验、技艺进行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的文学知识再生产。这 种文学知识生产相对于理论性的话语具有更多的“内隐性”个人化色彩, 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继续立足于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归 纳和概念化,以文学话题、研究话题的形式导入理论家、批评家的视域, 使得文学知识生产的多方面主体能够在文学的再生产层面实现交互。
总体来看,中国语言文学系从事文学知识生产的主体主要是批评家、 文学史家或文艺理论家。从当前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知识生产参与主体、 知识产出结构来看,作家的存在似乎被忽略了。另外,由于缺乏创意写 作学科史的视野,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理念的消化还缺少足够 的时间,很多情况下将学科内涵简化为“作家教学”“写作教学”“写作 技巧教学”,而忽略了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概念转化生成新的文学知识、 文学理论的探索。构建创意写作学科以在制度层面明确作家参与文学知 识生产的身份,以及发掘文学知识生产的路径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通过引入新范式发掘文学知识生产新的主体 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之一,作家或作者的缺席使得当前文学知识生产存在明显的盲域。文本的生产者、创造者在文学知识生产中的缺位, 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局部的,而是在文学生产的主体性构成、彼此相互交 流和反馈机制生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如何在参与主体层面优化以 创作实践为重心的主体、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为重心的研究主体 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对话是比作家进高校、作家参与文学教育更为根 本性的问题。这意味着,进一步确立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新路径的合 理性、合法性需要再研究范式层面进行新的思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理论热”“方法热”以及 90 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兴起,都使得文学知识生产呈现出相当的丰富性、多样化。但基于作 家审美经验、文学经验和创作经验的文学知识生产一直缺少认同和发展 空间。如何在促进这类文学知识生产发展的用时,避免基于实践的研究 与作家经验的再阐释变成“个人文学观念、文学观点的试验场”1是一个 重要的问题,毕竟作家的经验、技艺往概念化、知识化层面转化,其中 经常遇到许多不可靠的、随意的陈述,而很多时候“作家在关于他们实 践的自我报告中的错误是出了名的”2,这些都是国内国外创意写作研究 经常遇到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作家进入高校之后所感受到的巨大的考核 压力之所以无法消除,除了表面上有他们不得不参与到自己并不算熟悉 的学术方向进行研究的原因。另一层重要的问题则在于现有的文学课程 的结构没有给他们太多空间,以实践为中心的(Practice-Led)的研究范 式3还没有被接受。以实践为中心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是较为 大胆而激进的观点,将文学实践本身视为一种独特的研究。第二是相对 保守但具有建构色彩的观点,认为要从创作过程、创作经验出发,避免 直接的理论话语阐释,而应该从类似于社会学研究的扎根理论层面出发, 立足于文学经验来不断提炼概念,寻求将创作者经验不断概念化、知识 化的有效方法。后者涉及的实践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注重的是从实际的 创作经验出发,并寻求进一步将经验概念化、系统化地加以表达,目前 看来更容易被学界接受。4在国内,除了艺术教育领域对这一概念有所论述,目前文学研究人员对此接受尚比较少。作家如何做研究?作家做何 种形式的研究?这关系到作家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能够真正明确自身 的主体性。但以实践为重心的研究范式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被普 遍接受,作家赖以生存的创作经验、文学技艺、审美经验、感知能力就 无法真正地被文学知识生产的机制和制度所容纳。这就导致作家在进入 高校后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知识生产主体,而更多地是依赖自身 的文学才华、文学灵感被动地跟随现有的学术话语,很难作出真正的贡献。
其次,发掘和构建基于作者的、实践的、创作技艺的新文学知识生 产主体性,它在学理上意味着需要明确一种基于创作实践的或创意本位 的文学观念。如果不能在借鉴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考核方法的话,不能引入基于作家创作实践的新的 文学研究路径,仅仅靠自上而下地调整考核指标、考核方式,往往很难 实质性地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国内学者葛红兵提出的创意本位的文学批 评,1在理念是与英语国家创意写作领域的实践为重心的研究路径较为接 近。创意本位的文学研究,侧重的是将文学创作乃至更广义的文艺创作 视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而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实践或批评话语实践,这是 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在文学知识生产的观念层面明确创意本位的价值 和内涵,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作家以自身擅长的方式参与到文学知识生产 机制、凸显自身主体性无法跳过的问题。而如何以自身擅长的方式参与文学知识生产,关键就在于它是一种从创作经验、创作观念再到创作理 论的衔接和转换,而不仅仅是基于理论话语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创作过 程进行解读。作家从自己的创作出发,由创作行为、创作心理和创作技 艺的实践为基础来进行概念构建,这既是作家批判性思考、思想性深化 的过程,也是新的文学知识生产主体性构建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对以实践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路径 的勘察都仍待深入。以实践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强调基于创作的文 学知识生产首要的是明确一种从创作者自身经验、技艺等实践出发,将 之进行概念化、或将之视为一种不同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独特知识 形态。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建设能够在这个路径仅需深入,决定了它接下 来能够得到新的学科认同、学科地位。
三、基于文学实践,贯通文学知识生产、文学生态与创意城市 如果说借助创意写作学科增设创作类课程,立足作家教学凸显作家的主体性是发掘新的文学知识生产路径的第一步,明确实践为中心的创 意写作教学和研究是在范式层面需要探索的第二步,那么寻求创意写作 与更高层面的文学生态塑造、创意城市的文化参与则是更具挑战性的第 三步。仅仅从学理层面明确作家作为文学知识生产参与的主体性,或者 衹是在研究范式层面赋予作家独特经验的合法性还是不够的,这样的创 意写作学科视野也并不完整。以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发展为例,先后 经历了早期的自我表达、侧重文学专业教育的文学表达、二战后的社会 表达、产业表达和数字表达,从早期的文学写作到最近的创意城市层面 的文化参与呈现了学科实践路径的多样化和系统性。
首先,新的文学知识生产路径的发掘不能仅仅衹观察文学教育内部 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走出文学课堂、走出校园,在更广阔范围内思考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的方式、可能形式。文学教育和文学知识生产中, 创作者的身份、经验不被重视,除了文学知识生产制度结构层面的原因 之外,还需要考虑创意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与文化产业、文学生 态和创意城市的关系。以文学话语生产为主导的文学研究,有其自身独 特的生成背景、渊源和方法,但是如果仅有一种方法、一种标准,那么 我们对文学的认识、理解角度显然是有盲区的。这既是经验层面的事实, 也是学科现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以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本科层面的文学 教育为例,文学史、文学批评的教材和考察仍旧是知识性的居多,理论 分析、形式鉴赏等仍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 文学传播多样化,基于新媒体的文学课、文学作品讲述,都有了新的变 化,新的基于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文学知识传播、IP 化生产模式都表明文 学知识生产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作家参与的形式和方法也有了更多可能, 而现代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的结构性缺失就在于此,它需要更多的基于 实践的文学教育、人才培养,即“培养有现代思想和审美能力的欣赏者 和创造者。”
其次,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增加,其身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常见的就是跨界写作与参与层 面不再限定与狭义的“纯文学写作”。创意写作学科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中,除了早期奠定的专业性较强的作家培养之外,在后来的发展中还有 基于新媒体写作的数字化作者、影视剧本作者、视觉诗歌写作作者等不 同的创作者培养。由于作家的培养类型有多种,发展方向有多种,这使 得作家不再单纯地按照资源分配和制度规定考核发展。文学原创、文化服务和创意城市建设都可以发挥作家参与。作家多样化发展的问题一直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作家可以更多地参与 到不同环节、生产协作中去,而不仅仅衹有狭义的“作家”的单一身份, 而是从作家转换为“创意作者”,即能够掌握多种写作形式、具备多种 写作文体的创作能力,可以灵活地运用写作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城市 文化服务的环节中去。1因此,如果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仅仅 体现在文学课堂、文学创作两个层面还是不够的。创意写作本身作为一 种文学实践模式,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还需要在文学课堂、校园之外 寻找自身的可能形式。第六届中国创意写作大会主题方向设定在创意写 作的社会化实践,其用意也正在于此。
总体上,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有明确的一套写作训练方法、研 究理念以及实践路径,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门写作课、一种写作技巧 训练的工坊课,它还包括了一系列的与文化产业、创意城市建设密切相 关的参与方式、实践模式,其逻辑在于从基于实践的文学体验、文学创 造,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生活和文化服务。这就使得创意写作能够以独 特的知识生产途径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流通的大循环中去。
四、结语
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始于 2009 年,2虽然目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其基本理论问题、实践等方面都需要进一 步研究,但是,创意写作学科已经初步通过作家教学、工坊制度、基于 实践的研究、创意阅读、社会化实践等方面的探索,成为“中文教育改革的突破口”,1已经与现有的文学教学高度衔接,创意写作专业开设各 类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方向课程,2部分院校的文学史方面的课程也不断 采取创意写作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出了它作为新的文学知识生 产路径的潜力。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取代既有的文学批评、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而“现代学科体制中‘文学的失语’,从某种意 义上说,乃是势所必至,理由固然,倒不完全出于学人的偏见和盲目。”3创 意写作学科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与既有文学教育框架中的文学知识生产 行程互动、对话,它不可能也无法取代这些学科,而更多地是在文学知 识生产机制的层面重塑作家的主体性,赋予作家更多的符合自身发展的 规律的研究性知识生产的参与空间。而要实现这些层面的改变,仅仅从 单一的课程、某一层面的考核标准着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创意写作 学界同仁在引介这一学科时的初衷之一,希望能够打开文学教育的视野, 认识到创意写作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求创意写作许可加强创意 写作与文化产业、事业的联结,推广创意写作的社会化”。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随着 2009 年以来,创意写作被作为中国文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和方向不断推进。5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超过两百家院校开设创意写作课 程,有超过三十家院校招收该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招收 MFA,以及包括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澳 门科技大学在等招收创意写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些院校的创意写作 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立背后,是采取新的注重发挥创作者主体、实践为中 心的文学教育理念。无论是采取大胆的方式直接设立创意写作学科,还 是采取相对保守的做法将创意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嵌入现当代文学方面, 都表明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学科的奠基和建设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 是从宏观层面观察,作为当代文学教育改革的路径和作为文学知识生产 的一种潜在形式,它正是学界所思考的弥合文学实践、文学理论渐行渐 远这一现状的有效取径。创意写作固然也不是万能的,“从概念到精神, 创意写作如何介入文学生态与文化发展”1,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它的学 科建设同样需要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文学知识生产的实际情 况进行。但它所代表的方向、所致力于呈现的创作者的主体性,则正是 当前文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结构性缺失的一种力量。这种主体的结构性缺 失,在作家进高校工作、作家在高校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 发展等因素下,正在被不断被重新审视。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