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建所20周年、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成立10周年
总体组 付海静
2015注定不平凡,中科院网络中心喜迎20周年纪念,恰好这一年,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成立10周年。十年,它们一同成长,回忆点点滴滴用爱砌成的时光……
(一)初遇,镜头里拍不出的美
如果你去过八月的青海湖,你一定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记得《a beautiful mind》里有一句话——God must be a painter,why else would we have so many colors。的确,它是上帝的画卷,蓝天白云下,金色的花海随着山峦起伏,绿茵茵草场上成群的黑色牦牛,星星点点散布的白色帐篷,它是色彩最美的相逢。
如果你去过五月的三江源,你一定会领悟姜戎《狼图腾》的草原情怀,他说——草原上有最辽阔的原始和自由。摩托上放着藏歌飞奔而过的藏族少年,身材婀娜迈着轻盈步伐结伴而行的藏族姑娘,淳朴的民风,大自然最原始的奔放;气温回暖,草木未长,没有遮挡一望无际,夕阳西下后点点七彩星空,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恰巧,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在我刚刚入职一年的时间里。青海出差回来后,一直想写一些东西记录下,但在它无与伦比的美面前,文字竟显得苍白。
时适北京37℃,下飞机后10℃,恍如穿越,当真没辜负夏都的称号。到达藏传佛教四大圣湖之一的青海湖,蔚蓝浩瀚尽收眼底,有“鸟中仙子”天鹅翩翩起舞比翼云霄,“鸟中之王”秃鹫姿态优美在空中滑翔,捕鱼能手鸬鹚伸展双翅水上游戈,更有成群结队的鱼鸥点缀蔚蓝星空,它是鸟的王国,是自然与美的邂逅。
去往三江源的路上,蓝天白云下的辽阔一览无余,让人不禁联想到罗布泊,神秘的楼兰古国,消失的西夏文明。第一次有了云层的概念,感觉它就在你头顶上,伸手却触不到,不禁笑自己,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咫尺天涯。兴奋的拿起相机,却发现怎么也拍不出它的美感,同事告诉我,它是立体的,入镜远没有看到的美。抱歉,照相机无法让观者身临其境。
当真正到达黄河源头的时候,竟有种莫名的情愫,感觉心在穿越历史,华夏几千年的黄河文明从这里发源,顺着水流娓娓道来,引起了关于远古的思念。我家在山东滨州,属于黄河三角洲的范畴,距黄河入海口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感觉圆满了。
晚上整理完数据,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站在布哈河口,看着日西下,水东流,鸟归巢,这是在大都市从未有的宁静。这里,还有这么赤裸裸的原始的美,美得不俗,美得耀眼。
(二)驻足,守护一方和谐
进入藏区,随处可见的经幡、风马、白塔,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坚定,相信风能带着他们的心愿飞向蓝天更深处,相信上帝会听得到,他们一直这么坚定。七彩斑斓的经幡,山牙口密麻的风马旗,还有白塔,各式各样的,雕刻的,石砌的,木制的,经幡摆成的。淳朴的藏民,用他们的行动感化我们,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信仰的坚持,这正是我们物欲横流社会中所缺乏的东西。
在海心山上,被一个场景触动了,阿卡独坐崖边对着青海湖水,端坐着一动不动,安静的融入到山水间,我伫立在远处望着这个情景许久,不禁感叹,人与自然怎么可以融合的这么完美,这么了无痕迹,好像原本就是一体的,像一幅画,诠释着自然别样的美。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好生羡慕,当今的我们步履匆匆,整天忙碌着,工作,生活,追赶,抱怨,何曾会静下来,给自己这样思索的时间。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明白了他们的信仰和坚持。广阔的天地,静静的坐着,可以什么都想,可以什么都不想,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简单、自在。
这是触及心灵的地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黄土文化在这里融汇,保护站站长赵优拉杰兴致勃勃的跟我们讲草场划分,讲游牧文明,讲卓仓家族,当他讲到这几年草场在一直退化,水土流失,可以看出他眼神里的哀伤,也让我想起了来这里的初衷——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这片净土。
如果说青海湖、三江源的美是大自然神来之笔,那这里藏民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则是美的升华,美的超越,美的更高境界,是值得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守护的自然之美。
(三)十年,不是结束,另一个开始
2015,网络中心成立20周年,恰逢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成立10周年,美好的相逢。这个开始,要追溯到十年前,刚卸下中科院网络中心主任职务、出任总工程师的阎保平老师毅然带着一群热血青年踏上了祖国西北这片土地,从七彩斑斓的青海湖到广袤无垠的三江源,建立科研基础数据平台,实现生态要素数字化监测,在青藏高原上架起一套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
从西宁到玛多,仅五个小时车程,却经历了雷雨、冰雹、风雪,仿佛一时间经历了春夏秋冬,在野外,短短几天经历了爆胎、搁浅、泥石路,当我听说阎老师每年都来跟大家一起工作的时候,顿觉不寒而栗,4000多的海拔,年过花甲,她怎能适应这极端多变的气候和艰苦的条件?想起野外刺骨凛冽的风夹杂着冰冷的湿气,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不知缘何而起,她却坚持了十年。十年,错过了多少与家人相聚的机会,错过了多少假期,在祖国西北度过了多少岁月?然而,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因为我发现,当她还在病床上的时候,在微信里分享青海湖的照片,不久又告诉我们她在青海湖泉湾守望日出,时令气温零下30℃。我想,在这十周年之际,她看着飞鸟相与还的和谐情景,也有些欣慰吧。
她说,忙完这一阵要再去青海,感受下青海湖的冬天。我终于明白,这一切艰苦,在她的眼里只有美,这里,她倾注了时间,也倾注了感情。就像她说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该做的事,也是一种滿足”。如果说十年前是一腔热情,那这十年风雨中穿梭是付出是坚持,十年后对这里是责任与爱吧。在她已年迈体弱,在她名利双收之后,是什么让她坚持?除了热爱,还有什么,没有了。
参加环湖监测,有一位陆福根老人,从大都市来到祖国的西北,一生致力于草原事业,他能清楚地说出大草原上每一株植物的名字、科属。手里屏幕已划坏的索尼相机已有七年的历史,他拿着爱不释手跟我说,这个相机拍过好几本书和图册的配图呢。原本这个年纪,他应该承欢膝下,尽享天伦,然而他却跟我们一起爬山越障,跨沟过河,穿梭于草原沙丘和湿地之间,年近70,依然精神抖擞,跟阎老师谈笑风生,看着他们不禁肃然起敬,庆幸大草原有这些懂它、爱它的前辈们,如今的我们能做得到的有几人呢?
想想我的青春,曾经有的多少个梦想,坚持了几分?坚持是一种力量,网络中心二十年背后又是多少人的付出,有名的无名的,记住的记不住的,时光是一条河,汇集了多少无悔青春,向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默默付出的人致敬!科研基地十年,又凝聚了多少心血,秦刚、欧阳、罗泽老师….. 2014年陈宜瑜院士看到她感叹的说,你真坚持下来了,她笑笑,我们不但坚持下来了,还在坚守,我们为中科院坚守。
十年不是结束,而是下一个新的开始。留一份执着,留一份热爱,留一份坚持,固守这片美丽!端起手中的青稞酒碰杯,相约明年再来~
END
PS:前两张配图为后加,那就再加一张图吧,能否叫‘我们’,为纪念~
我们“2”
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