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读书笔记
读书内容:《谢谢你离开我》(张小娴著)
“我们不都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吗?并不是我懂得更多,只是我多走了几步。”
很多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觉得我比他们妈妈更懂他们,也有拙的同学羡慕她妈妈可以懂她,其实,我并没有学过心理学,所懂的哪里是他们,不过是曾经的那个“我”罢了。
是啊,孩子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昨天,我们不都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吗?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健忘,转换了角色就忘记了曾经的自己,当我们像他们这般花季初来,不也是这样喜欢一边听歌一边作业吗?不也是把偶像海报贴满墙壁吗?不也是上课的时候目光瞟着桌下那本厚厚的小说吗?不也是向往着能有三五知己良朋吗?我们那时候对父母老师有那么多不乐意,不乐意被他们用经验牵着鼻子走,不乐意他们谈恋色变还要偷看我们的信件,不乐意在上课的时候忽然发现后门玻璃上付出一座“荒岛”,不乐意把自己的心声一览无余地摆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我们不都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我们都忘了吗?否则,我们怎么会成为我们曾经“不乐意”的那些“他们”?
年年岁岁花相似。哪怕时代再怎么变,花季的自然规律是不变的。所以,要想走近孩子们其实不难,回忆一下我们的那些年吧,己所曾欲,施于今人。我们比他们多的并没有什么,不过几步路而已。
“你欠的人情有多大,你要还的人情也就有多大。”
有一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么多年,我常常默数自己欠过多少人情:从小到大,父母把我养大,教育得还算得体,又帮我带下一辈,甚至到现在还在为我操持家务,我却不能给他们更随心所欲的生活,我欠他们的;读书时候,老师对我总是偏爱,我得到的关照与我最后的成绩并不匹配,我欠他们的;工作多年,同事们对我都很关照,我却因为心不在焉,没有尽全力去贡献,我欠他们的;在拙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太多贵人,她的老师、学校领导、校外朋友、同学、同学的爸爸妈妈,他们给她的帮助和鼓励让她茁壮成长,我却不能一一回报,我欠他们的。
最难亏欠是人情,我却负债累累,无以回报,每每扪心自观,甚是惶恐。我不知道人情的债该怎么还,我只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延续这种人情。我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群,朋友都说我很热心,其实这心热度都是来自于施与我的每一份情,我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罢。是的,我只是在偿还债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的付出可以让别人有所助益,那就算是我的莫大功德了。
人情债也许不能原物奉还,但确是可以薪火相传的。
“你可以爱一个人,而不必完全了解他,你只需要是最了解他的那个人。”
我很喜欢做心理测试题,或者看星座、血型、属相什么的分析,这些我统统都喜欢。我喜欢看别人怎么分析“我”所在的属类,倘在其中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就很开心,觉得好准啊。甚至,我也喜欢算命,一来是希望预卜些什么,准不准不重要,就是想多知道一些可能和自己有关的事,二来想借卜师的口多了解一些自己。
多了解一些自己——就是这样,做那一堆测试、分析、算卜,我们都是想多了解一些自己。由此说明,我们对于“了解自己”这件事,其实心里是没底的。既然连自己都不敢说了解透彻,又何谈了解别人呢?
但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特别是女人,好奇是女人的天性,就算害死999只猫,也不能阻拦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意愿,尤其是我们在乎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了解,我们煞费苦心,甚至有人不惜偷听电话、偷窥日记、如影随形、翻查隐私⋯⋯这样的“了解”只能成为一种伤害,一旦被对方察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无论你的出发点是多么高尚善良,也很难得到谅解。其实,就像小娴所说,要想绝对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对我们在意的人,我们只能争取尽量多的去了解,正当方法也不少:暗里观察、聊天交流、共同旅行、纸上笔谈⋯⋯这样的“了解”甚至会得到对方的感谢,因为,在你试图了解他的同时,你也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
了解一个人是需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叫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