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
第四課曾說「 這些念頭不具任何意義 」,到了本課,耶穌把「 這些 」改口為「 我的 」,使得這類教誨顯得更為切身了。
(1) 這個觀念適用於你平素意識到或練習時意識到的一切念頭。這觀念之所以適用於所有的念頭,是因為那些念頭並非你真正的想法。我們在前面已經解說過其中的分別,以後還會繼續澄清。你此刻尚未具備分辨它們的條件。你一旦獲此能力,便不會懷疑你一度視為自己的念頭,實際上不具任何意義。
我們的「真正想法」只可能出於正念之心,也就是來自聖靈。打個比方,「某人攻擊我」,屬於不真實的念頭,而真實的想法只可能是「這是愛的求助」,而且「也是我自己的求助」。耶穌在此透露了,由於我們過度陷於自己的念頭,才會看不清這些念頭下面企圖掩飾的念頭,也感受不到他語重心長的苦衷。但別擔心,我們才進入第十課呢!
(2) 這是我們第二次發揮這類觀念。只是形式稍有不同。
這回所介紹的觀念是以「我的想法」開始,而非「這些想法」 ,它和你周遭的事物顯然毫無瓜葛。此刻所強調的是,你視為自己想法的念頭,是如此的虛幻不實。 耶穌不再借用我們眼前的外境,開始轉而著力於我們的 想法 。我們不難由前面幾課看出耶穌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真的不是自己所想的那個人。他就這樣一步一步帶領我們穿越小我思想體系的迷陣,他在〈正文〉形容過這種嚇人的恐怖幻境(T-18.IX.3:7~4:1);在這迷陣幻境之後,上主之愛正展開雙手歡迎我們的到來。 接下來的第三段,雖然沒提到「投射」的字眼,卻可說是投射觀念的最好註腳。
(3) 這一類的修正過程,先是始於這一觀念:你所意識到的念頭是無意義的,它是外在的,而非內在的;然後,強調它們的過去性,而非當下的狀態。此刻,我們所強調的則是:這些念頭一出現,表示你已不在思考了。這只是從另一角度重申先前的觀念:你的心裡其實是一片空白。認清這一點,就等於認清了你自以為是的看見其實一無所見。為此,這一認知成了慧見的先決條件。
耶穌想讓我們明白自己的念頭是多麼虛無,然而,我們卻如此認真地把這虛無念頭東投西射,只因我們認為它們真實無比。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對它們投射於外的影像同樣地當真。耶穌不斷耳提面命:我們眼前的景象全都不是真的,而是內心念頭投射出來的幻影。容我再重複一次這個重要概念,我們心裡充斥著種種「 非念之念 」,只因那些觀念全是建立在小我虛幻的分裂思想體系上。
(4) 練習時,請閉起你的眼睛,先把今天的觀念慢慢向自己複誦一遍。然後加入這一句話: 這觀念能幫我解除我目前的一切信念。 這練習一如先前,搜出你內心可能找到的一切念頭,不加揀擇,不作評判。也不要妄自分門別類。你若覺得有用,不妨想像自己正在觀看一群烏合之眾簇擁而過,它們對你本人幾乎不具任何意義。當每一個念頭掠過心頭時,不妨這樣說: 我對於﹍﹍﹍﹍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 我對於﹍﹍﹍﹍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
「與耶穌一起正視小我」,可說是貫穿全書的主旨,上面這個練習,成了最好的示範。要知道,正視小我的那個我 ,不受小我妄念的牽絆,乃是心靈內作抉擇的主體;而《奇蹟課程》之所以定名為奇蹟,它的目標與意義便是把我們帶回「抉擇者」那裡。這一回歸過程不外乎學習退一步與耶穌一起正視自己的小我——看它如何振振有詞地對自己或他人發動攻擊,如何把一堆支離破碎的證據東拉西扯地串連成一個看似完整的圖片,目的是為自己眼中那個「受害/加害」的世界觀撐腰,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都錯了,連聖靈也錯了。我們只需看著小我如何像「 一群烏合之眾簇擁而過 」,又如何蒙蔽了我們的真實身分,令我們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具身體 ,而非心靈 。在此,耶穌尚無意全盤托出一切原委,他只能為我們點出幾個關鍵要點。 最後他說:
(5) 今天的觀念顯然可以隨時套用到任何讓你煩惱的念頭上。此外,建議你練習五次,每次省察心念都不要超過一分鐘左右。練習時間最好不要延長;如果覺得有些不自在,反而該縮短為半分鐘,或者更短。無論如何,別忘了在具體運用這觀念之前,先慢慢複誦 一遍,並且加上下面這一句話: 這觀念能幫我解除我目前的一切信念。
我們再次看到了耶穌如此重視「普遍運用」的原則。他繼續耐心仁慈地教導我們,如何從自己某個具體妄見下手,慢慢學會把這些原則一視同仁地套用在所有的經歷上。到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一主題不斷重複出現於〈練習手冊〉的頭幾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