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偶然读了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深受感触。这首简短的诗字字不提爱,缺字字都是爱。诗句以无数个“I offer you...”开头,他说我用给你将父辈的故事,用给你无人信仰的绝对忠诚,用给你灵魂中最高贵的一面,来留住你。这样隐秘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我对他的更大好奇,于是我找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书。
2.主要内容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最为著名的短篇之一,在小说集的序言里博尔赫斯说这是一篇侦探小说。但并不只是如此。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主要有三个人物,理查德·马登、主人公余准、斯蒂芬·艾伯特。这篇小说的主文是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的自述。故事并不复杂,余准被德国训练为间谍,得知英国炮队所在城市后身份暴露,被听命于英国的爱尔兰人马登上尉追捕。为了将所在城市的情报传达给柏林的上司,余准决定杀害一个名为艾伯特的人。
理查德·马登意味着一种必然的命运,即因果逻辑的成立。主人公意味着一种当下,斯蒂芬·艾伯特则意味着诸般可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更为深层的一面:当作为当下的“我”企图反抗命运的必然之时,我来到了这座分岔的花园,看到了属于我种种可能的发展道路,杀死斯蒂芬·艾伯特便意味着,我的不明确消失,这时马登便闯了进来,逮捕了“我”。“我”又重新纳入明确性的怀抱。所以,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杀死斯蒂芬·艾伯,他是无限悔恨和厌倦的。他悔恨什么?悔恨的是诸般可能的退场,他厌倦什么?厌倦的是命运本身的必然降临。
3.内在隐喻与体会
既然命运本身是必定的,有什么不同吗?当然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人公经历过了“花园”,他来到了花园,再走了出去。那么不同之处就在于命运虽然是必定的,但选择是在我的。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的用意是非常深长的,他想表达的并非仅仅只是时间分岔这种思想,更在于一旦选择便命中注定!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再回过头看故事的开头,一开始主人公就是为了逃避命运的追捕的。这时看故事开篇主人公的感叹就别有深意:“所有的事情不早不晚偏偏在目前都落到我的头上。多少年来平平静静,现在却出了事……”整个故事就在展开于主人公对这种对当下必然性的逃离。
我很喜欢郝景芳在《外祖母的夏天》里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一旦选择,才成为注定。”博尔赫斯的文章,似乎也在暗示着读者这一点。
当主人公试图躲开理查德·马登——这命运的追捕时,他恰恰就买到了侥幸离开的火车。当他要寻找斯蒂芬·艾伯特时,他恰恰就遇到了几个为他指路的孩子,而当他找到斯蒂芬·艾伯特之时,斯蒂芬·艾伯特又恰恰是研究他曾祖的研究者。
一切的偶然性都发生在冥冥注定之中。博尔赫斯借这个故事说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内涵:即时间行进虽如迷宫,而命定的安排也冥冥注定,但注定的命运来自于每一个人本身的选择,一旦选择,才一切注定。正如作者在文中开头部分的戏言:“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