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把人们分成了三类——
第一:不敢想不敢做的人:
这种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她们这样呢?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小A,他特别朴实,工作很细心从来不犯人为失误,人真负责,从来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又恰巧碰到我个马大哈,虽然我自认为自己工作也很认真,但粗心却我改不了的事实,刚步入社会,浮躁,少不更事,也正因为我着粗心大意大大咧咧的性格才与她相识,她的年龄与我不相伯仲,但是处事能力方面,却比我得当很多。
记忆深刻的是刚开始工作的头一个月,工作大意屡屡犯错,是小A悉心教导,告诉我方法。从那之后她就是我最依赖信任的好朋友,他总是都告诉我做事情要条理清晰,蹈规循矩,又是一次次的帮我收好我草草收兵后的“战场”,但那次和她聊天后,讨论到理想这个话题,他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只是简简单单说了句:“你还是太年轻。”原来初中刚毕业她,因为家里经济不好,被迫出来工作,赚钱供她的弟弟读书,这么说来,她比我早出社会四五年,沉着稳重的她原来经历的比我想象的多,压得她不敢喘气儿。她只想好好拿着那点稳定的死工资,干着很累的工作,她不敢想也不敢做。至于有多说像小A这样的人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还是想鼓励大家,因为年轻,要对“不敢”说拜拜,不要畏惧,要敢想,敢做 !
第二:敢想却不敢做的人
敢想:这种人内心一般都很丰富,有创新的意识 突破传统或错误思想的禁锢牢笼。
不敢做;一部分人相对比较胆怯缺乏自信,内心比较谨慎慎重地做每一个决定,则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懒惰。
或许我自己就是这么一种人,一个敢想而不敢做的人。我从小到大想的东西很多很多,幼儿时我想考清华考北大,这样大家都会崇拜我。小学时我想成为一名警察,想当一名军人,这样就能保护我想保护的人。初中因为亲人的离去,我又想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抢救生命。可是这一切都是只靠自己想象!
初中的叛逆,让我和父母从隔阂到矛盾,让老师觉得我是个朽木,种种行为让我对读书毫无兴趣,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