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书完整地啃下来了。第一次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心理学以及相关哲学问题,有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很棒。
如果你愿意尝试着去探索一个真正的“自我”,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不二选择。
作者与笛卡尔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哪里?
“笛卡尔在《论灵魂的激情》(Passions of the Soul)中提到,正是通过思维、推理和意志对动物本能的控制,使人成为人。我同意他的这个观点,除了一点,即笛卡尔认为这种控制来源于非物质的主体,而我认为这种控制来源于有机体内的生物运行结构。”
不容忽视的案例与结论——
第一个是“神奇的盖奇”。主人公叫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P. Gage),当年在工作的时候,意外被铁棍穿透头颅,但却依然存活了多年。此事被誉为“十大起死回生事件”,他本人也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事故发生后,盖奇依然是一个具有正常行为能力,而且思路清晰的人,但性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中提到,他表现得“喜怒无常、不恭敬、放纵且粗俗,但他从前不是这样的;他不再尊重他的同事,对违背他意愿的规定或者建议非常不耐烦,时而顽固不化,时而变幻无常,他制订了许多未来的计划,但经常还没真正实施就放弃了。他的理智水平和行为表现就像个儿童,但他同时又有一个成年男性动物般的激情。”,“他的躯体虽然痊愈了,但好像被另一个灵魂所占据”。
第二位被称为埃利奥特,是作者的一个病人与研究对象。他因罹患脑瘤而导致脑部额叶损伤。与盖奇一样,他依然思路敏捷,甚至在各种智商与性格测试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异,所以连政府都拒绝给予他残疾人补助金。但实际上他的性格也同样发生了变化。只是他变得更加的“冷漠”,对于情绪的感知力下降。这样与盖奇相反的变化让很多人难以识别他的问题,只有家人能够感受到他的变化。
除此之外作者以及相关学者不仅接连遇到相同的案例,还通过在动物身上的实验发现了相同的结果。大量的实验证明脑部前额叶损伤会对一个人性情带来直接的改变。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研究了12个类似埃利奥特的前额叶损伤的患者,且无一例外地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决策缺陷与情绪和感受的缺乏是同时出现的”。“脑损伤中有一部分正是新近研究中被认为与理性决策有关的重要区域,即腹内侧前额叶。”。更为具体的是,“汉娜·达马西奥和她的同事可以有根据地作出以下结论:盖奇大脑的前额叶损伤削弱了他规划未来的能力、依照已经习得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能力、以及作出对自身生存有利决策的能力。”。
“盖奇”引发了非常具有挑战的问题——
“更有趣的问题在于是什么支撑着盖奇还可作为人而存在。他还能被看作是有自由意志的吗?他能感知对错吗,或者说,他本身也是这一改变后的新脑的受害者,因而他的决定都是被强加的、不可避免的?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如果我们规定他不需要负责,那这是否意味着对“责任”有着更宽泛的理解?盖奇失去了人类特有的作为社会个体来规划未来的能力。他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这点?他能像我们一样被称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吗?我们能否说他的灵魂枯萎了或丧失了?”
另一个案例——病感失认症(Anosognosia)
“是一种人们可能碰到的最奇怪的神经心理学疾病。这个词来自希腊文nosos,是疾病的意思,和gnosis,即知识的意思。这个词表述的是无法感知自身疾病。想象一个严重的中风患者,他左半身已经完全瘫痪,不能移动手、胳膊、腿、脚,脸也变得僵硬,也不能站立或行走。就是这么一个患者,患有上述明显的症状,当被问及“你感觉怎样?”的时候,他却会回答“我感觉很好。””
为什么说我们误解了“大脑”?
大脑是由多个低级系统构成的高级系统。大脑的全部功能就是知晓躯体其余部分、大脑本身以及有机体所处环境的状况,由此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可以获得最合适、最适合生存的协调。“乐于思考大脑工作方式的人都有个常见的误区,即认为心智中的许多感觉加工的体验,如画面、声音、味道、香味、表面纹理及形状,都“产生”自同一个大脑结构中。人们认为心智中所有感觉都混合在大脑中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好比是放映电影的大银幕,这种银幕有着绚丽夺目的投影、立体声音效甚至引人入胜的味道。丹尼尔·丹尼特把此种设想称为“笛卡尔剧场”,他对此有着较为详尽的叙述。他还从认知层面颇具说服力地指出,这种“笛卡尔剧场”不可能存在。”。 尽管我们有种错觉,即所有知识都来自同一个大脑解剖中心,然而证据证明并非如此。也许不同脑区同时进行的活动将心智的不同部分黏合在了一起。
我们的心智到底来自何处?
由于当下社会与医学传统会忽视了心智与大脑的关系,所以导致了“心理障碍”与“脑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被彻底区分,折让埃利奥特或者盖奇这样的心智出了问题的患者很难获得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在作者看来,心智不仅源于不同脑区的独立工作,还源于不同脑区的协同工作。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是躯体忠实的“听众”,当大脑聆听到躯体发来的反馈后,便会对相应的行动进行协调,躯体就会表达出与外界环境对应的一致性,即情绪。作者认为情绪的本质是一系列躯体状态的改变。躯体的变化包括外部反应与内部反应,这些反应构造了表象,如视觉表象、声音表象或躯体感觉表象等。据我推测,这些表象即心智的基础。作者的观点是,就心智的完整意义而言,心智不仅嵌入在大脑中,也嵌入在躯体中。
行为与心智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躯体但无大脑的有机体也可以进行运动,它们的出现要早于既有大脑也有躯体的有机体,此后这两者共存于世。”。诸多研究都清楚地表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可以觉知的“自我”,而是一组与决策相关的神经回路——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没有心智的低级生物依然可以自主行动的原因。但推理和决策的这样的行为所需要的事实性知识却来源于心智,并以表象的形式存在。
注意,为了引发相应的躯体反应,有机体甚至不需要辨认出熊、蛇、鹰,也不必知道是什么带来了痛苦。只要早期感觉皮层探测、分类出特定实体,如动物或其他物体的一个或多个关键特征,杏仁核便可以接收到关于特定实体存在的关联性信号。一个小婴儿把头藏起来并不是因为知道鹰是危险的,只是对一个有巨大翅膀的东西以特定速度飞过的场景作出了快速反应。”
我们到底是如何创造出这些不可思议的构建物的呢?
比如当你想去布置新家的时候,头脑里已经开始构建出新建的样子。“看起来,它们是通过一个包含了知觉、记忆、推理的复杂的神经机制来进行构建的。有时候,这种构建来源于大脑外部的世界,换句话说,借助一点过去的记忆,这种构建来自我们的躯体内部或周围。我们生成知觉表象的时候便是如此。有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构建直接来自我们大脑内部,通过静默且美妙的思维过程自上而下进行。如当我们回忆一段最爱的旋律或紧闭双眼回忆一些视觉场景时,情况便是如此,无论这些场景是真实事件的回放还是纯粹的想象。”。“事实上,那些还没发生之事的表象和永远不会发生之事的表象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来自已经发生之事表象。这些表象构成了“可能的未来”的记忆,而不是过去事物的记忆。”
为什么会进化出“心智”?
“形成心智,其真正含义是形成能以表象形式被意识到的表征,这为有机体提供了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新方法,而这些环境是基因无法预见的。”
为什么说躯体为心智提供了基础参照?
“我们常常忽视了一点,即与环境互动的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单独的躯体或大脑。当我们看、听、闻、尝和触的时候,躯体和大脑同时参与了和环境的互动过程。因此,对于“缸中大脑”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大脑不可能有正常的心智。由于缺乏大脑到躯体的刺激来更新和调节躯体状态,此时无法触发躯体状态的改变,而躯体状态的改变恰恰是生存感的基石。”
什么是“自我”?
“自我是个反复重构的生理状态而不是之前章节提到过的那个藏在你脑中进行冥想的“臭名远扬的小人”。“简而言之,自我这一过去记忆和未来计划的结合体,其表象更新持续重新激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所理解的自我状态。每时每刻,自我状态都是从头开始构建的。这是一个随时消逝的参考状态,它持续不断地重建,以至于个体永远不会知道它正在被重塑,除非该重构过程出现问题。当下的背景感觉,或当下的情绪感受,以及当下的非躯体感觉信号,在各个脑区的协调下,都对自我概念的实现产生影响。但是,我们自己,或者描述得更精确一点,我们的“元自我”,只是稍后才“学习”到这个“当下”。"
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感知到的世界?
“虽然现实的的确确存在,但是我们只能通过外界环境对躯体状态的扰动来了解其存在。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绝对”现实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确拥有的,只是我们大脑中构建的现实一致性。 青蛙或小鸟对猫的认识和我们的不一样,反之对猫自己也不一样。”
本书所概述的对于人类机体的观点——
“ 从各种研究结果中推论出的感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都确实表明,理性的增强可能需要我们更多地考虑到内部世界的脆弱性......也许作为人类,我们可以做的最不可或缺的事情,就是每一天提醒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人类具有复杂性、脆弱性、有限性和独特性。这当然是困难的工作,难道不是吗?将精神从不存在的基座移到其他某个地方,同时保持其尊严和重要性;承认其谦卑的起源和脆弱性,但仍接受其指导。”
其它一些精彩摘录:
对于大部分伦理规范和社会习俗来说,不论它们的目的有多高尚,我认为都可以将它们与一个更简单的、与本能和驱力有关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你患有色盲症,你就再也不能想象颜色了。
作者认为情绪和感受是理性的核心,二者是驱力和本能的重要表现,也是驱力和本能运作的主要部分。
什么是知觉表象?——当你看着窗外的秋色,或聆听背景音乐,或用手指轻拂光滑的表面,或一段一段地阅读文字的时候,你就正在感知并由此构造不同感觉形态的表象。如此形成的表象被称为知觉表象。
什么是回忆表象?—— 为了和知觉表象相区别,我们把你回想过去时产生的表象称为回忆表象。
如果我们的有机体天生被设计得不一致,那么我们构建的周围事件的表象也将不一致。我们将永远不知道,“绝对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