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渴望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可大部分人却做不到。我这个人就不怎么自信,一直都在思考该如何获取“自信”。最近的一些思考让我对“自信”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搞清楚“自信”的定义。顾名思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过这样解释显得过于敷衍。进一步的解释应该是“相信自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这里面就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第一,“足够好”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二,“自信”本身是一种“信念”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跟最终客观上有没有“把一件事做好”这种结果没有关系。
搞清楚“自信”的定义后,就可以考虑一下:自信源于何处?
虽然,这个词语当中有一个“自”,但我思考之后,感觉自信应该源于周边环境的长期反馈,并非始于内心。我们在称赞某某人很自信的时候,往往是从他们的表现中看出来的。这类人大都敢于表达思想、情感甚至是各种情绪,当然也勇于承担责任,遇事愿意上前。似乎他们不怎么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并非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而是他们内心形成了一种由认知和情感组成的保护层可以有效抵挡外人的看法。而这种“保护层”就是他们过去所处环境的长期反馈中形成的。
一个自信的人,无论是在他的生活环境中还是工作环境中,一定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赞许,即使偶有批判,也并没有伤害到他们的内心情感。这样一来,他接受的大多数反馈都是积极的、肯定的、包容的、接纳的,所以,他就会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展现自己,让自己更深入地跟环境对接。长此以往,自信就建立起来了。相反,如果他所处的环境并不总是接纳和包容他,更鲜有肯定和鼓励,那在几次表达受挫之后,他以后就越来越不想表达自己了。不自信也就这样形成了。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正好说得通。在远古时代,很多风险会让我们丧命,比如被野兽盯住。虽然现不会被野兽作为食物,但基因仍旧让我们在被一群人盯着的时候,浑身不舒服(紧张)。所以,“不自信”是天生的,而“自信”是后天培养的。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变得自信?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育儿专家,一直强调要多鼓励自己的孩子。没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外部环境”,甚至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包容、肯定甚至是赞美自己的孩子,那么,当孩子长大之后,自信就像他天生的属性一样,如影随形。这里面最关键的词并不是“接纳”和“包容”,也不是“肯定”和“赞美”,而是“无条件”!一个孩子做不出什么让成年人惊叹的事情,如果给不了肯定和赞美,至少能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包容也是可以的。
我们从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就可以印证这一条。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出生在官宦世家,但是祖父很是疼爱他,甚至过于疼爱了。在竹子面前感悟人生好几天这种看起来很荒诞的事情,家人都能“纵容”他去做。甚至在他结婚当天,失踪整晚这种有违礼法的行为,竟也被家人一笑至之。纵观王阳明一生,经历了太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每每遇到艰难险阻,他都能从容应付。这份从容,便是少年时家庭的彻底接纳和极度包容给予他的厚礼。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学生时代的故事。当年因为写不出作文——《我的梦想》——而被要求找家长。结果笑来老师的父亲来到学校,安静地听完了老师的报告,非常拽地回问了一句:“老师,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之后,带着笑来老师去看电影了,留下一脸茫然的老师。我想,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事实本身应该存在。相信经常讲起这个段子的笑来老师受父亲的影响非常之深。而成年之后的笑来老师总是“横冲直撞”地奔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盲目自信”的背后一定有父亲当年的功劳。
巴菲特在学习投资的时候总喜欢问别人的想法,而他的爸爸也教育他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但凡童年时光中,父母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支持过的孩子,长大之后,总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自信。
然而,很多朋友是没有这样理想的原生家庭环境。难道成年之后,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了?还是有办法的。借用笑来老师书中的表达——至少在一件事情上面做得好到让足够多的人肯定。其核心还是让自己所处的环境接纳和肯定自己。此外,也许自己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人,可能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办法做到让很多人都认可的程度。但是,只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不断地把事情做到自己满意的标准,即使没有外部环境的肯定,也能慢慢建立起自信。
如此看来,“自信”虽源于外部环境,却可以通过内在得决定和自我的经营,慢慢建立起来。最近这段时间,饮食起居过于放纵,体重螺旋式稳步上升。基于对自己得了解,我相信在年底之前,可以让自己的体重重新回到70kg以下。真能做到的话,在自信的阶梯上,我就又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