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名称依然是《安娜卡列尼娜》,我觉得叫"致命邂逅"应该更贴切。
这是一部讲述19世纪,发生在俄国上流社会,贵妇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外恋的爱情故事。
安娜的老公是位严肃缺乏情趣儿的政治家,比安娜大十岁。他们有一个八岁的儿子。生活原本平淡,但不失和谐安宁。
由于哥哥的婚外情导致婚姻危机,安娜去哥哥家帮哥哥调节家庭矛盾。然而,就是此行让安娜意外遇到了英俊多情的青年军官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对安娜的容貌一见倾心。本来,安娜嫂子的妹妹基蒂一直钟情于沃伦斯基。并且,痴情于沃伦斯基的基蒂拒绝了深爱着她的庄园主康斯坦丁·列文的求婚。
最初面对沃伦斯基地热烈追求的时候,安娜虽然也心旌摇荡,但还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虽然婚姻生活枯燥乏味,虽然安娜不爱自己的那个古板严肃的丈夫,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她爱自己的儿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奈何沃伦斯基不屈不挠地追求,安娜最终沦陷在沃伦斯基火热炽烈的爱情里。
很快,安娜的丈夫听到了关于妻子婚外情的流言蜚语。并且在一次赛马会上,沃伦斯基的那匹爱马在比赛途中突然倒地,安娜对沃伦斯基的安危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冷静地劝说安娜注意自身举止,维护夫妻形象。而沃伦斯基由于突然受了惊吓,狼狈中居然开枪打死了爱马。
一直以来,卡列宁的人物形象被冠以虚伪和自私。可我倒从这个片段中看到了卡列宁作为成熟稳重的上流社会男人的教养。他并没有因为妻子的失态丢了自己的脸,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妻子做出一般男人可能有的过激行为。他依然冷静而克制地保存了自己和妻子的颜面。
而沃伦斯基的行为,却让我感到发指。爱马的失足跌倒,就可以让毫发无损的沃伦斯基冲动之下开枪打死了它,说明了什么?我认为恰恰说明了沃伦斯基的自私虚伪和冷酷无情。这样的男人真的值得安娜放弃家庭和名誉,去追随他吗?
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却流产了,虚弱的安娜在病床上向卡列宁忏悔,请求他的原谅。在妻子背叛的痛苦和矛盾焦灼中的卡列宁,依然大度地选择原谅。而病愈后的安娜却和沃伦斯基私奔了。
这个口口声声爱自己儿子的母亲,最终没能抵御住婚外情的诱惑。扔下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跟人私奔,我并不认为这是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表现。相反,我却认为这是她自掘坟墓的开始。
来看一看另一个女孩的命运安排。基蒂在沃伦斯基对安娜情有独钟后,十分痛苦,大病了一场。病愈后的基蒂在一场宴会上遇到了曾经被她拒绝求爱的康斯坦丁·列文。此次接触中,基蒂看到了列文的优秀并爱上了这个情深义重的小伙子。后来,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举行了婚礼。婚后,基蒂为列文生了一个儿子。不得不说,基蒂是幸运的。也不得不说,基蒂比安娜有思想有眼光。
所谓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行为下的后果和结果。
和沃伦斯基私奔后的安娜由于受到了社会舆论和道德谴责,不能公然出席任何公众场合的聚会,甚至不能去剧场看演出。
而沃伦斯基却被社会宽容谅解和接纳,所有生活一如既往。安娜感到屈辱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沃伦斯基希望安娜跟卡列宁离婚,彻底脱离关系。安娜怕自己的儿子会因为她与卡列宁的离婚,长大后愤恨她瞧不起她。
沃伦斯基既不能正大光明地娶有夫之妇安娜,又不能公然带着她出席任何公众场合。沃伦斯基慢慢对安娜失去了热情和耐心。
终于在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沃伦斯基离开了家。心灰意冷的安娜来到了火车站,毅然决然地投身在迎面而来的火车下面。
安娜卧轨自杀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为原著中的安娜叫屈叫不公。可是,安娜自己就没有责任吗?婚外情,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为道德所不齿的。作为母亲,当安娜偷偷回家看望被自己抛弃的八岁的儿子,孩子在她耳边说:"你是最好的人!"安娜心里不应该觉得惭愧吗?
我觉得安娜的悲惨命运并不值得同情,但可以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