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我遇到了《钝感力》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光书名“钝感力”这三个字,就能治愈包括我在内的的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的情绪病。
钝:迟钝、低感知、不敏感,大部分人认为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它的对立面是,敏:灵敏、机敏,敏捷。这才是大众所追崇的宠儿。可能正是我性格中过多的“敏”的因素,我却特别喜欢这个钝字,感觉它自有一股武林高手的浑厚内力。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01 “文学少爷”O先生
作家O先生,颇具才华。发表过不少的小说,获得过很多提名,但尚未独树一帜。因为是新人,还没有杂志向他约稿,他还是要通过向编辑社投稿的方式去挣名气,打开上升的通道。
可能正因为他有些才华,但自尊心强,所以当他遭遇退稿后,就变得非常的消沉、阴郁,甚至一蹶不振。他不但自己这样,在和朋友、编辑等人的接触中也是这种状态,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就这样,他逐渐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之后,主流文坛上便很难见到他的名字,再过些时候,他完全的销声匿迹了。
02 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名医
S医生的主任教授,是位非常优秀的医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满时,爱在手术当中对下属的医务人员发牢骚,但是这些牢骚都不伤大雅。
S医生作为首席助手,挨训最多。但是,每每S医生被教授训斥,他一贯都只用“是呀是呀”地轻声回应,毫不抗拒,毫不气恼。过后呢,依然能情绪饱满的工作,丝毫不受影响。
他就这样“是呀是呀”地担任助手若干年,就近观看教授做手术,获益良多,后来成了医疗部手术技术最高超的医生。
这两个例子,一反一正,一个敏感脆弱,缺乏弹性;一个迟钝皮实,进退自如。如果有两个人,才华和机遇都相当,那么最终留下且成大器的,必定是后者。
我们现在笑称的“脸皮厚,不要脸”其实就是钝感力。它是指我们对于外界和我们有关的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包括身体上的和情绪上的。
身体上的钝感力,最典型的就是在夏天,怕蚊子的人和不怕蚊子的人,有地下天上的感受差别。而五官和身体的其他地方,每个人的感觉也都不一样。过于敏感的人,感受恐怕并不舒服。
而情绪上的钝感力是指,对外界的评价、别人的眼光以及自身的成败,反应迟钝,不强烈,甚至是无感。所以,也不会那么容易引起情绪紧张、挫败,甚至可能像O先生那样一蹶不振等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我们平时颇有微词的“玻璃心”,其实就是钝感力的典型反例。我们都不喜欢与这样的人相处。他往往因为太在意,而把自己搞得很紧张,这样在无形之中也给了别人很大的压迫感,让人想逃离。
当然,我们说的钝和敏都是相对的,并不超出正常的范围之内。太钝的人失去机会,太敏的人首先受伤。即使是在需要高度敏感性的科技创新领域内,敏锐地嗅到先机,第一波冲进浪潮的人其实都被拍死了。真正的红利获得者,其实是第二波和第三波人。因为第一波人已经趟出了一条路,接着进场的人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再根据市场反馈进行改进,加上趋势之手的自然推动,很容易就到达波峰。
也有天生就神经不敏感的人,但是大多数的钝是“知而不言”的一种心态修炼。感受到了,却主动地忽略或淡化外界的种种,只专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所以即使知道了,也不必说出来,一笑而过,该干嘛干嘛,有那些自己郁闷的时间,还不如去改进自己,让自己更快的提升。
其实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难,只记住一点:聚焦你的目标,使它中心化;然后弱化、甚至虚化其他的一切干扰!当你再敏感于外界的种种,而扰乱了内心和前进的节奏时,不妨大喝一声:回来!停下来,看看自己走到了哪里,然后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把注意力和能量耗在当下的这件事情上,有多大的意义?这样锻炼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变成“厚脸皮,不要脸”。管他呢,爱谁谁!其实大多时候大多事,根本不值得你浪费情绪!
正如老子所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深厚的内力,往往是默默修炼之后的不动声色,深水无波。抱朴守拙,返璞归钝,方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