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懒,是他们太努力压住「情绪」了

作者 大嘴
原文发表于 2025年04月02日


现代脑科学近二十年的研究不断证明,情绪与理性并非对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紧密交织、彼此促进的关系。


我们很长时间以为,思考靠的是大脑,而情绪只是影响决策的“干扰项”。但事实恰恰相反:情绪不仅不是干扰,它是我们思考、判断和行动的前提之一。

尤其对孩子来说,情绪的运作,往往起始于他们最初的身体感受。


这背后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内感受觉(interoception)——大脑通过感知身体内部的状态(比如心跳、胃部紧张、呼吸变化等),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与判断。


也就是说:


在孩子“开始思考”之前,身体已经“开始反应”了。


例如,当孩子面对一次考试、一次公开发言、一个与人相处的紧张场景,大脑就会迅速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并让身体提前做准备:


心跳加速,代表可能的焦虑;

胃部紧张,代表担忧或抗拒;

呼吸变浅,代表可能的逃避倾向;

手心出汗、肌肉僵硬、嗓子发紧

……


这一切,就是情绪的前兆。


但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学习如何觉察这些身体信号,也没有机会被教导如何理解它们,他们就会下意识选择“压下去”或“忽略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压抑情绪”。


一旦孩子与这些身体感受脱节,他们的思考就变得混乱,行为变得僵化,决策开始失误。


这也是我们认为情绪能力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正在发生什么”都无法感知,又怎么可能看清问题,更别提解决问题?



01

孩子需要拥有情绪能力,才能面对问题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挑战时,比如做一个不擅长的项目,或者与朋友发生冲突,我们的第一反应从来不是“我要怎么解决它”,而是:


“我会不会失败?”

“别人怎么看我?”

“我是不是没用?”


这些反应,来自我们的情绪系统,而不是逻辑系统。


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再做反应,而是会先预测再行动。


比如我们想象自己被狗熊追,身体就会立刻分泌肾上腺素、调整血流、准备逃跑——这就是“预测+身体预算”。所以我们之所以感到紧张、焦虑、羞耻,是因为大脑在提醒我们:“这可能危险,要小心”。这些提醒不是错的,而是人类进化出的自我保护系统。


然而,传统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只看孩子“做没做题、考没考好”,却不看孩子每天在情绪里耗费了多少认知资源来“撑住自己”。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孩子:


看上去很努力,却老是卡在同一个地方;

什么方法都学了,就是越学越焦虑;

明明很聪明,却开始厌学、逃避、甚至身体出问题(头痛、肚子痛、失眠);


这不是他不够理性,而是他根本没有“脑力空间”去思考问题。


他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否认自己的情绪了:


“我不能怕”

“我不能哭”

“我不能不行”


——这种方式短期看像是“控制情绪”,其实是耗尽了自己。


他们变得“更努力”,但也变得“更混乱”;他们像是在解题,实则是“在逃避无法表达的自己”。


这样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压力和焦虑,甚至产生抑郁症以及严重的躯体化反应(如头痛、腹痛、睡眠障碍)。


所以我们才说,看见情绪,思考才会更清晰。




02

确认了情绪,才能拆分需求,定义问题

孩子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往往隐藏在复杂而强烈的情绪之下。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如果孩子没有有效的情绪能力去觉察、理解并表达这些情绪,就无法真正看清楚自己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更无法去解决它们。


很多孩子看似问题出在“知识点不会”,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对别人的评价焦虑、对无法控制结果的不安,已经让他们不敢往下考虑,问题到底是什么了。

这时候他们写不出作业、逃避社交、拖延任务,根本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没法开始”。


这类问题最难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逻辑上的难题,而是被情绪遮蔽的混乱状态。如果没有情绪能力,孩子只能模糊地感受到:


“我不行了”

“我不想做了”


然后草草给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我太懒”

“我不感兴趣”

“这作业没意思”。


但这些“解释”其实是情绪逃避的包装物,根本无法指向真实的挑战。而只有当孩子能够先识别自己的情绪——比如:


“我现在感到焦虑,是因为我太想被肯定了”

“我想逃避,是因为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好”

“我生气,是因为我被误解了”


他们才可能在情绪被照顾之后,继续往下问一句:“那我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定义才是清晰的、真实的,也才值得被努力。


03

拥有情绪能力,让孩子避免陷入重复的问题,不断实现真正的成长


情绪能力到底能帮助孩子成长到什么程度?这个和未来孩子获得成功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成长失败循环:


1. 孩子解决了一个问题;

2. 家长说:“看,你会了,很棒!”

3. 可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孩子又陷进去了,而且更崩溃了。


这是因为成长不是“完成任务”,成长是在完成任务之后,从中提取可迁移的经验。这个提取过程,几乎100%依赖于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觉察与反思能力。没有情绪能力的孩子,在复盘时只能得到一些“道理”式总结:


“我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我就是太差劲了”

“我应该早点开始的”


这些话听起来有逻辑,但其实是没有完成真正复盘的情绪。孩子只是再次确认了“我是个容易失败的人”,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成长路径。而拥有情绪能力的孩子,在复盘中会问:


“我当时为什么那么抗拒?”

“那种害怕的感觉是从哪来的?”

“我是不是太急着证明自己了?”

“下次我能不能早点把这个说出来?”


你看,他已经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开始理解自己。这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不是把一个问题做对,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变成一个对自己更有理解的人。

所以我们在蜂窝坚信:


要让孩子真正具备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情绪能力开始。


同时现代脑科学近二十年的研究也清晰地告诉我们:情绪与理性从来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思考与成长的基础。如果忽视情绪,便很难真正看到问题的核心,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成长。


所以情绪不是负担,不是障碍,不是需要“控制”的东西,而是孩子理解世界、理解自我、通向成长最重要的入口。


这是我们所有产品、课程与陪伴方法的核心假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坚持:先让孩子“看见情绪”,他们才能真正“思考清晰”。


蜂窝儿童宇宙——支持7-12岁孩子看见情绪,清晰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专为成长在中国内卷环境中的孩子设计,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营地支持和帮助他们理解并释放学校生活中的情绪,清晰地思考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培养自主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能让孩子从现在开始认识自己,拥有选择自己现在与未来良好生活的能力和权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