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经常思考,爱作为教育的底色,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爱有偏袒,走了错误的方向,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工作中,我常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于偏袒。孩子出事时,家长看不透真相,孩子自己也看不清自己,家长似乎也因为爱模糊了理智的双眼。这时候老师和家长沟通,就会陷入尴尬、焦灼,甚至产生矛盾的境地。我们一直希望家校能成为同盟,家长、学校和老师携手,在孩子成长出现问题时,有一面客观的镜子,照出孩子的真实行为和行为造成的后果。然后家校一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规则、什么是对错,慢慢走向成熟。其实家校沟通要达成一致、保持和谐,真正帮孩子走上正确的成长之路,稳健前行,是需要这面理性沟通的镜子的。

上个学期,一位家长打电话给我,控诉他孩子的班主任不负责任、没水平。因为他觉得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老师没调查真相,一味偏袒别人,这让他特别愤怒。其实事情的起因很小,就是孩子上周末回家说班里有人欺负他,他做了些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就把这事上升到了霸凌。他觉得老师引导教育时,没站在公正的立场,没看到他孩子的弱者地位,所以当时特别恼火,对老师的态度也很不友善。
后来我就这个事情,多次找班主任、任课老师,还有班上了解情况的同学了解真相。其实这个孩子年纪小,还比较懵懂,分不清对错。有时候他做了不恰当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不合适。有些情况是孩子之间无知的互相逗弄,还有些是他自己主动发起的,他还乐在其中。可到了父母面前,他为了逃避责任,想让父母站在自己这边指责老师,就真真假假地说了这件事,没有还原真相。这就导致他爸爸妈妈对老师产生了很深的误解。
平时我们也观察过这个孩子,他可能属于成熟得比较晚的类型。小时候父母的引导教育不够细致,方法也不太正确,还总一味纵容他,让他没有规则意识。课间他经常跟别的孩子追追打打,别人不想跟他玩,他还粘着不放,人家躲都躲不开。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其实也很焦虑,特别无奈,但还是对他很包容。只是这些情况,家长可能都不了解,也看不到。他只知道孩子回家后说的各种委屈,说今天哪个同学推了他,明天哪个同学打了他,后天又谁欺负了他。这时候家长已经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只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还脑补出一系列孩子在学校被欺凌的场景,甚至觉得这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从背后能看出,孩子和家长都陷入了各自的认知误区。家长因为爱蒙蔽了双眼,一味不看真相,只盯着能证明自己孩子被欺负的蛛丝马迹。而孩子也因为父母的这种态度,把自己所有的错误都推给别人,觉得自己的愤怒和不高兴都是别人惹的祸。所以在学校里的一切不开心,成长中出现的偏差,都变成了老师的责任,变成了同学的无礼。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罗生门》。电影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叙述。只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带着自身的情感和自我保护的本能,哪怕没有恶意,也会让事情的真相变得模糊。所以当爱这面镜子被迷雾笼罩时,父母的爱就缺乏了认知的准确性,也就没办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
为什么父母爱这面镜子上会有模糊的迷雾,让理智的成年人看不到真实的真相呢?第一个是孩子的原因。孩子年龄小,尤其是调皮的孩子,往往很冲动,只追求当下打打闹闹的快感。他们预见不到事情的后果,也没办法共情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有时候会用告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告状并非恶意撒谎,只是他们只记得别人伤害自己的痛,忘了自己曾经对别人的打扰和伤害。比如他被别人推倒,
其实是他先追着别人、先推别人,别人还手时误推了他,他没站稳才摔倒的;又比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让他还,他不愿意,别人抢了过来,他就认为自己被欺负了。在这些过程中,他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伤害。所以孩子的世界里没有理智与非理智、正确与错误的区分,只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分类。
其实作为家长,都觉得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当然是完美无瑕的,哪怕有点小调皮,也能包容,这是一种本能。但有时候这种想法过于偏激,就会变得排外,形成一道阻隔真相的墙。他们不敢承认孩子有问题,因为这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
卢梭曾经说过:“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仅存的唯一美德。” 这句话其实是在警示我们,盲目的偏袒不是爱,反而会让孩子在是非对错面前,沦为情感的奴隶。这也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理性的引导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
学生的成长需要家长理性的引导,否则偏听、偏信、偏执的爱,会把孩子的成长引向错误的道路。那到底怎样才能让爱成为一面明镜,引导家长和学校老师携手,帮孩子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呢?
首先,家长要转变心态。得明白孩子在学校犯错,其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预演,在这里犯错、失败,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机会。孩子要是真的受了欺凌,当然不能无视;但如果是孩子自己犯了错,就必须让他认识到错误,不能刻意忽视。不然这个错误,会成为他将来成长路上的巨大隐患。
第二个,家长要学会和老师结成同盟。要愿意倾听老师对孩子真实情况的反馈,然后理性、平静地看待孩子的不足。其实孩子有各方面的缺点没关系,我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帮孩子认清自己行为不当的地方,再告诉他、引导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最后,我觉得家长不该只让孩子做传声筒,更要做他成长的引导者。孩子跟父母抱怨、反馈情况时,家长别急着下结论,应该引导孩子想一想:事情发生之前自己做了什么?哪些地方引发了这样的反应?把整个过程复盘清楚,再细细帮他分析: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下次该怎么处理。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犯错和失败中积累经验、改进自己,自然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战国策》里有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曾问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与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大家都回答邹忌更美。邹忌从中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家长,有时候爱会让人蒙蔽双眼,只有愿意倾听意见和建议,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发现,家长的爱要成为一面明镜,首先要让孩子看得见规则。孩子的行为无论正确与否,都需要明辨和学习;如果有失误,就该调整方向或方式。这需要家长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给孩子建立相应的规则。
我们爱孩子,不是要给他创造一个无菌的真空环境,而是要让他在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在失败、错误和挫折里经历风雨,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希望所有家长都能和学校、老师握紧双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用爱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指引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