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武汉下了一夜的雨。
今早起来吃完早饭后就赶着去考已约好的驾照科目二考试,估计路面会有积水,穿凉鞋出门。
快到公交站牌时,发现人行道已经变成了小河,浑浊的“河水”哗哗地蹿流着,“河”中黑压压挤满了人,要么也穿着凉鞋或拖鞋,要么脱了鞋子打着赤脚,裤管挽得高高的,露出深浅肥瘦不一的小腿,都在翘首等车,而看到有车子开过来时大家会赶紧往路边躲开,否则很可能被溅一身水,车停了,才能靠近。鼻子里不时地钻进一股股下水道的臭气。很显然是下水道排量不够大,污水涨得太快,溢了出来。
好不容易等来了车,赶紧上车,刷卡,找个位子坐下,以为可以坐等到达目的地了。谁料....。走出几步远后,走不动了,停五步,挪一步,让人不禁想到便秘时的状态。百无聊赖之中,拿起手机,看起了小说,谁知看了半小时竟然还没挪出500米。在光谷大道上一个堵点甚至停了半个小时不止,而从上车算起,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平时不过15分钟的路程。
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不时地把头探出车窗外瞭望。只见道路两边都是积水,部份下水道的井盖喷出一股股的水龙,修地铁、高架桥施工挖的深坑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水塘,到处是各种混凝土柱子、堆得高高的还没运走的土石方、倒在地上的大块铁皮,天气好时虽然看着也不舒服,但尚可忍受,下个雨之后再看却显得格外的不协调。还有围起大大小小的施工场地的施工墙,为迎接军运会统一披上的军绿色防护层,上面都是武汉人耳熟能详的标语: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每天不一样;追求军人荣耀、铸造世界和平...。同样,在一场不大的雨之后,似乎显得有些单薄。大武汉啊,啥时候才能改变这个大工地的形象?明明是修了没几年的新路,挖了修,修了挖...。
一声喇叭,让思绪转回现实。前后的大车小车都还在无奈地等着,有些乘客已经难以忍受,选择直接下车蹚水步行。而有些司机甚至也下车聚在路边抽起了烟。再看车上的乘客,有些人面带烦躁,有些人盯着手机玩游戏,有些人看着车窗外发呆,还有些人打起了盹。觉得就这样干等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也下了车,找抽烟的司机聊天,问怎么堵这么久,答曰前面水淹得很深。问那怎么办呢,答曰没办法,上午估计能跑一趟就不错了。问已经快11点了,一趟估计都跑不完,笑笑,曰那有什么办法?----看不出半点为乘客着想的意思。
于是不再问了,步行找地铁站,改乘地铁。边走边想起2016年的大水,当时很多主干道都淹水,政府临时在路边用脚手架搭起栈桥并征用挖土机作摆渡车,帮助行人出行,持续近两个周。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变化,才一个晚上,不算太大的雨,污水横流,道路严重堵塞,如果连下两天、三天、一周、两周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再只是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表面工程上?而更多地关注那些平时不起眼,有事很关键的幕后工程?又想到刚才的那位司机---好像乘客上车后就跟他们没关系似的--没有通报路况,没有给出建议,没有想任何变通办法尽快到达目的站点,还有乘客们--好像没有人觉得公交车应该更负责任一些,而是集体出奇地配合,不麻烦任何人,各自寻找解决方案。但,这样的配合,真的好么?
边走边想之间,一抬头,已到地铁站。还好,地铁没有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