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心得(四)
文/李现风
本周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即第141--结束。
本周所读的内容有四部分,分别是:第八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第九章、写教育评论;第十章,给报刊投稿;第十一章,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读这四部分的内容,使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感触一:写教育随笔。吴松超老师告诉我们写教育随笔从以下三方面下笔写,
(1)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不漏声色地把读者带进自己所感动的那个“现场”-----让读者如同在自己身边,听己所听,见己所见,共鸣内心所言。(2)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地捕捉一丝丝灵感。写文章靠得住的往往不是才能,而是坚持。(3)对接讲话,丰富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特别是第二点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写教育随笔的道路,我想我的固定写作的时间应该是在晚上,写文章靠的是坚持而不是才能,这句话我想是吴老师专门针对像我这样,文笔不太好的数学老师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我本来还一直以为自己所教学科的原因,使自己的文笔没有像语文老师写的那么美。但今天这一句话可能是我将来坚持下来写作的一个动力。
感触二:家校的联手。吴老师在好的教育评论的第二条,以及对于“师道尊严不再”的阵阵舆论声浪中,都谈到要联手学生家长,让他成为你的支持者,同盟军。从这两点说明做教师的我们,如果和家长沟通的好,那么家长就是我们教育道路上的“同盟军”,共同的参与者,和我们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孩子教育道路上的疑难问题,反之,则是我们教育或者班级管理上极大的阻碍。也因此会不断地出现,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被家长所理解,甚至有些家长极端的做法的出现在学校。其实,做好家校联手,这也是一项教育研究,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乃至教师去研究。
感触三:教育是需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为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年书,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我想这些名家的话应该是告诉我们,只有在教育中把自己变成小孩子,一方面自己才有可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至于在我们的教育中因误解而产生教育的失策、失误,也有可能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使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加方便与我们对教育的因材施教。看来名家们的提醒使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格外地留心这一方面了。
人们常把书比作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古人也留下“贵者因书而贵”富人因为书而富的金玉良言,也只有爱书的人才了解书的珍贵。读书让我明晰的教育道路的梦想。每读一本书、每写一篇读书笔记,都会让我感受到书香的弥漫,以及书香带给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