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剪辑的艺术——我读朱光潜《谈文学》
作为一个喜欢文学创作的人,我常常看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像《文心》《人间词话》等,还经常看作家分享写作经验的书,它们或多或少都对我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影响。但真正对我写作有直接影响的就是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在哲学、文学、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文艺理论书通俗易懂,语言平易近人,给人一种深深的亲切感,读他的书就好像面对着一位长者,在听他娓娓动听的讲课。
读完了他的《谈文学》一书,让我最受启发的就是,他关于在文学创作中,对材料如何进行选择与安排的讲述。读完后我明白了“文学是裁剪的艺术”。写文章能做到一鼓作气,一气呵成,那样理想的写作状态,是很稀少的。而通过艰辛的构思,费心的布局,不断的修改剪辑,才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常态。
初学写作的人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兴致来临的时候,笔下的文字汩汩滔滔,倾泻而出。
自己的大脑也进入到一种亢奋的状态,内容源源不断的付诸笔端。写完之后心底一阵畅喜。这样的状态很好,但也往往给自己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感情的喷薄,就一定能造就精彩的文章。殊不知,这样的状态也会让写作者受到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所支配,对自己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作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写作者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作品中,以为所写乃天下之至品。
对于这个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请比自己高明的人来指导,自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良师益友,那就只能自己批改,把作品放一段时间,再来修改。因为写作需要沉淀,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等自己的大脑冷静下来,跳出自己当初写作时的亢奋状态,从圈子以外看自己当初的文章,自有一番新的启发和感悟。
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常常是心里有什么话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把这些文字写出来,凑成一篇文章。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是很得意的。自己感到得意的作品别人可不一定得意,好文章要懂得修改的删剪。
如何自我批评和修改呢?朱光潜先生说,“裁剪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有选择就必须有排弃,有割爱。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所以割爱是大难事,他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朱光潜先生的这一番话,让我顿悟。对于自己的作品,一定要冷静客观来看待,不能自我陶醉。对于自己文章中可有可无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修改自己的文章时,一旦发现“毛病”,必须“割爱”。虽然内容都是自己煞费苦心所写,一字一句总关情,但必须对读者负责。
根据朱光潜先生的指导,我开始忍痛剪裁压缩自己的文章内容。哪怕语句再优美,只要和主题无关就删掉,手头的材料再好,只要和思想主旨的表达无关,就全部删掉。写文章,不是随意的聊天,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写作就像古代行军打仗,,每个士兵都有任务,每个词语都有它的作用,每个句子都有它的价值。所有无关的内容都应该摈除。我们不知怎么取舍材料时,大半时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写文章除了材料的选择之外,还要讲究布局谋篇,把最好的字句摆在最好的位置。为了表现主题,有的内容必须要强化,有的内容必须要压缩,这才是写作的艺术。写作不是自己随心所欲,漫无目的书写。在谋篇布局方面讲究清晰明了,层次清楚。如果能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起承转合过渡自然,脉络之间起伏呼应,那就更好了。我遵循这样的原则来修改文章之后,自己写的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越来越强了,读者总是能够一口气把它读完,中间不停顿。所以只有合理地谋篇布局,才能让你的文章更完整。
写文章学会选择和布局,也就习得了写作的形式技巧,就能够摆脱写作对灵感的依赖。平时在生活中多留心积累一些写作材料,到了使用的时候,把它们拿出来,进行合理的编排布局,一篇优秀的文章很快就形成了。
在对文章材料的取舍剪裁方面,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的电影。一个好的导演,必然是一个好的剪辑艺术家。他要把一个故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出来,必然要经过精细的剪裁和加工。开头要吸引观众,中间剧情要紧凑,高潮处要激荡人心,结尾处要留下余想,让观众来回味。电影艺术和写作艺术是相通的。
以上这些都是写文章要注意的形式,除此之外,写文章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讲究遣词造句,用词恰当,这种文笔表达技能的习得,主要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语感。除了多读多背,多欣赏一流的文学作品之外,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