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是很佩服美国人的,或者说高智商的人,他就能把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给整理得清清楚楚,整出一套逻辑来,而且说得能让你懂、让你领会,管你是小白还是大白。
就象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我依然不知道作文到底怎么去写。甚至不理解、不知道作文可以去“虚构”,老师或从来也没说过(没有印象);那时的作文课,总是苦思冥想经历过的事实,枯燥、单调又象一团麻,又哪里能有多少人生的体悟,硬写的作文干巴、无味、无绪,不知所云。
正在读的美国作家蒂贝尔吉安写的创意写作书《一年通往作家路》就给我一种拔开云雾见日月、茅塞顿开的感觉。
百度本书内容:
“不论你想写小说还是散文,亦或想提高诗歌或回忆录写作技巧,蒂贝尔吉安的12堂写作课都能够帮你找到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书中每一种写作类型都配有充满创造性的练习,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包括对话写作以及小小说创作。通过列举著名作家的例子,比如里尔克、加利亚诺、帕慕克等,本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写作指导,有练习,有写作建议,并为想要拥抱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创造力的人们提供了的智慧之见。”
我以前写作的毛病,一是不知道取舍,什么都写,最后看起来,就是一笔流水帐,不知道要告诉别人什么;二是真实,以为这是写作的本义。
但看了本书之后,才幡然领悟,原来写作精髓是整合、提炼、专一,要以小见大,只取一个细节。就象法国作家蒙田说的:
“每件事都有上百个部分、上百张面孔,我只选取一个......”
允许想象和部分虚构。我们出来的是一个作品,就象陶瓷、画画、舞蹈......,纯自然,就不是一种作品、不是一种艺术。
比如“随笔”写作,作者把它归纳为四个步骤:
1、选择并识别(第一层次)
选择一段经历(或者让它选择你):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种观察、一种情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然后聚焦并架构;最后收集信息(透视这段经历,将其置于公共生活中)
2、展示(第二层次)
展示经过,写出场景。以前注重修辞,现在注重影像,注重行动与对白,强化张力、情节、高潮,有一种故事感。这里就有一种略带虚构的部分在里面。实际上除了新闻报道,以及一些严肃性的体裁,专门性的说明外,文章写作应该是允许一些虚构成份的。当然,小说、诗歌类就不用说了。
3、润色(第三层次)
从个人化转变为普遍化(“将每个个体都视为一个微观世界......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多丽丝.莱辛,制造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里可以加入诗歌的写作元素,比如意象(明喻、暗喻、象征);语调(节奏、韵律,“诗歌的电流”:押韵、排比);升华、提炼(“在旋转世界中心的那个静止的点上......”-T.S.艾略特)
4、等待开花结果(第四层次)
保持耐心,修订、删改。
又象游记,我以前外出旅游,就不知道怎么写,从何处着手。作者就告诉我们,要从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写起,写自己独特的经历、情感和感动,再将情感普遍化;然后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最后再丰富文章的信息,回应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其他体裁都有共通、类似的地方。就象选择小说的叙述视角,作者说“要用最感人的那人”,都给我一种幡然顿悟的感觉。
也就是说,现在的写作,我们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架构、想象,“微言大义”。“弱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
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