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30天
原文阅读: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讲解:
孔子说:阐释和延续传统但是不创造发挥,深信并且热爱古典,私下里我是拿这点和老彭来比的。
启发思考:
这句话中,老彭是谁?有人说是老子,有人说是彭祖,有人说是商朝的大贤人,我们暂且不去追问。但孔子表明自己对待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点对后世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述而不作”,如果理解为孔子只记录不写作,或者向大学老师只教书不写书,认为孔子一直在说“克己复礼”就是复古主义,这样就想得简单了。
看起来,孔子是一个文化守成者,但实际上,孔子从传统价值观“礼”的背后,发现了前人没发现的重要的价值内核“仁”。用许纪霖教授的话说是,“孔子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仁作为后世2000多年来儒家的支柱概念,是孔子对儒家学派的最大贡献和创造之一”,“是中华文明突破的一个重要标志。”
孔子的确做了很多阐释和延续传统的工作。例如,他开创了学在民间的传统,向平民学生传授大小六艺,把当时被贵族垄断的知识和观念传播出去,这是“述”。
孔子晚年还做了很多经典整理的工作,但他的“信而好古”并非盲目照搬,而是审慎思考后“择善而从”,是有思考、有选择的过程。“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后世读书人会相信孔子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孔子在编辑典籍时有自己对历史的褒贬,这当然是一种对传统继承的创造。
孔子对待古代文化、历史的态度,后人未必完全赞同,甚至说他是保守、复古。但正是尊重历史、继承历史、择善而发扬历史的态度,孔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文化传承的典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巨人。
当然,我们不能把传统等同于过去,简单地看待它。如何理解“传统”,必然影响我们的态度和选择。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对传统的经典定义是:“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延续三代以上、继续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看待传统文化要注意三点:第一是延续性。不是所有过去的文化都是传统,只有延续三代以上的文化,才有资格被叫做传统。第二是当下性。传统不仅活在过去,而且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血脉里、灵魂中。第三是现实性。传统跟现实紧密相关。如何理解传统,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国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同样面对历史事实、面对传统文化的课题。我们需要同时学习孔子的思想智慧、态度方法,和借鉴现代思想家的研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