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雄赳赳气昂昂早起上课,不要误会,这个不是课程作业。我现在只是说说两个套路:PORT和GROW。这两个是永澄老师在课程上提出来的模型,永澄老师在自己博客里有很详细的解说,我也不做搬运工了,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先来一个图示:
关于PORT模型:主要是应用管理者思维,像管理者一样思考问题。面对一件事情,管理者会从目的出发,做为什么做这件事?明白了意义以后就要考虑目标:这个目的可以用哪几个目标来实现?继续往下思考:做成怎么样的成果就可以表示我实现了这些个目标?最后考虑如何去实现这些成果,也就是列出所有可能实现成果的任务。
关于GROW:我的理解它是一个用来把目标落地的套路。当你有一个目标的时候,说明你离你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不然你也不会设定目标,直接安于现状就可以了),这个差距就是需要我们去弥补缩小的地方。在第一套路PORT模型中我们已经列举了所有可能的任务,再次细化分解,需要为这些任务制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去执行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所有的下一步行动都是对方案的反馈,期间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所以GROW模型中间我画了一个圆圈,表示它是一个循环的套路。
很多时候习惯于事情拿来就做,不思考Why/What/How,基本上类似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给什么做什么,思考什么的与己无关,典型的执行者思维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执行者会一直出于执行层面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管理者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执行者思维的模式,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以此我们可以理解管理者就是有权利有能力地作出决策的人。在职场上权利大部分时候都不是自己可以主动获取的,但是能力却是要靠自己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经常购物的时候人们会自己做出决策,比如天气变冷了,你会想需要添置一些冬衣,为此你可能会考虑冬衣的数量、材质、款式……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到某宝或某东上面去挑选符合自己预想的,最后付款等待货物的到来。这第一个决策过程算是完成了。可能后面还会有一些售后问题,但那已经是另一个决策过程了。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由于天气变冷,为了保暖或纯粹为了扮靓的原因去添置衣物,这原因就是这件事情的目的,添置衣物就是目标;考虑数量、材质、款式等等你所预想的那件衣服,就是你预想的成果;任务则是到某宝或某东去挑选。一个PORT套路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你决定要去某宝买衣服了--你的方案;挑选符合要求的--你的(下一步)行动。GORW这一个套路也完成了。
你可能会问,不是还有个“Reatlity现状”没有提到嘛?现状就是你没有你要买的哪一件衣服啊,或者你已经有了但你就是还想再要一件,也不是不可以。
发现了吗?两条套路中最关键的交点在于“目标”。光有目的没有目标那你根本不可能实现目的,但对于成长来说目标更是重中之重,没有目标,那你安于现状就好了啊,现状已经让你足够满意地不再有其他追求了,所以没有若目标谈何成长呢?最后借用《罗辑思维》里谈到的一个关于目标感缺失的小栗子比较让你感受一下目标是有多重要。
假如有一个关系还不错的人突然找你借1万块钱,你觉得你和他的交情没到那个份上,你就纠结于不想得罪这个人但是又不想把钱借给他,结果只可能是两种:第一,把钱借了,但人家发现你库库索索的,把人得罪了,而且钱还没了;第二,坚决不借,找各种借口,对方也看出来了,虽然钱省下来了,但还是把人得罪了。所以,没有目标感,吃亏的一定是自己啊!
而一个有目标感的人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判定我的目标就是要结交这个人,从此一辈子当他的恩人,这个目标一树立,那就别废话了,赶紧把钱给人家而且还需要多问一句“还需要我的其他帮助吗?”这人一辈子感激涕零。如果你就是不愿意借呢?那其实你的目标就是“坚决不能借钱给他,而且还不能把人给得罪了”,这也有的是方法,比如“我实在没钱,我老婆也不让我借”等等等等,找个借口,随后给他打个电话请他吃顿饭,或者借1万不给借500总行吧,500不要他还了给他送个小礼物。这个目标一旦确定下来,期间关系的损坏是很容易修复的。所以大量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处理不好,本质还是“没有目标感”!可以看到由于缺失目标,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应激反应。根本不能周全。只要有目标就不愁没办法。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