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人人都有个性,就如同以尺度和坐标,确定一个原点,画出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
魏晋名士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孙登布衣藏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刘伶则是“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他们当中有人无视权贵,表现出来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与山涛绝交,为拒官,曾一醉六十余日。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那么在魏晋时代就坍塌了。
魏晋时代的名士坚持以自我之态为人处世,走在个性铺就的无形轨道上。
可是我们终究不如魏晋名士那般潇洒孤绝,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完全能遵从本心的有几人?家庭影响是我们成长的环境,而社会则是我们成长的背景。在不断变化中,我们难免与家庭发生冲突,也受到社会的限制,所以我们坚持自我,无可避免会遭人非议。
家庭的预期,社会的不尽人意,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的本心呢?
既然你我都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而孤立存在,那何不以“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独立但不固执己见,于各种杂乱声音中守住本心;合群但不随波逐流,对外界心怀敬畏且虚心学习。他人也可以为明镜,能以之认识自身;社会也可以为指南针,为彷徨的灵魂指引方向。以自我意识定主题,以他人之言鉴修枝节,书写自己的生命华章。
守住本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有所敬畏。我们敬畏什么呢?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君子要敬畏自然秩序——天命,敬畏社会政治秩序——大人,敬畏人心秩序——圣人。敬畏心是自我规范的原动力,只有怀有敬畏心,才会有底线意识,知道哪些事不该做、不能做;只有怀有敬畏心,才能更好地自律,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
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心怀敬畏,行有所至,行有所止。
《围炉夜话》中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意思是只有心怀敬意,才能学会做人;只有心怀敬意,才能做好事情。有敬畏,则遇事有担当、不退缩、不逃避、不推诿。
有敬畏,我们在抗疫中听从指挥,戴好口罩,少出门,少聚会,让疫情在中国得以控制,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没有敬畏,情况将是另一番景象。
“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情绪,能够促进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合作,增加群体稳定性,鼓励个体超越自己的需要并关注群体中他人的需要。”这是从心理学角度对“敬畏”的阐释,有敬畏心的人,不仅懂得管理自己,还会关爱他人,敬畏心让我们超越自我,关注群体中其他人的需要。
或许家庭和社会不能给你诗和远方,又或许容不下你的雄心壮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才能让你冷静下来思考,客观分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矛盾和关系。如果一味对外界恶言相向,认为外界环境阻碍了实现梦想的步伐,其实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无非是心胸狭窄与敬畏的缺失。
本心是实现自我,而敬畏是完善自我。唯有坚守本心,有敬畏之心,乃历千万祀,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8天第五期写作营第十六篇计(123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