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学术圈里炒的沸沸扬扬的无疑是翟天临事件了,几乎吸引了广大网友的持续关注。其身份的敏感性更是引发了全国的舆论狂潮:演艺圈的实力派与学术圈的涉假者。一面是荧屏前带给观众视觉体验的当红花旦,一面又被网友扒出其涉学术不端的丑闻。面对舆论声势浩大,翟天临本人也在微博中公开致歉:
那么问题来了,道歉有了,我们是否选择原谅?
1、
我们先来看看学术不端的种类。自2016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来,学术圈内学术不端事件明显减少了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件仍然存在。
学术不端主要包含十二种:“剽窃、抄袭与侵占”、“篡改”、“伪造”、“不当署名”、提供虚假学术信息”、“买卖代写论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滥用学术权利和信誉”、“学术泄密”、“妨碍学术信息”、“实验违规”以及“妨碍他人。”
[1]丛杭青,顾萍.学术不端行为的种类与特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1):31-35.
很显然从知网查重情况来看就可以对号入座第一种。这也是大多数学术不端事件的主流。
2、
谈完了学术不端的种类后,那么一篇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结束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呢?拿我(理工科)所在的实验室师兄师姐为例,需要经过下面几步:开题报告、中期审核、盲审、毕设答辩。
开题报告需要找导师一起商量,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需要进行文献调研,最后是进行开题答辩。一般来说只要自己经过反复思考,开题答辩没啥问题。
然后就是无休止地调研文献和进行反复实验(理工科),最折磨人的是有时候实验成千上百次都没法成功一次,有时候成功一次后却无法重复,这些都大大拖延了进度。没日没夜地理论与实践统一,才得到一些有效数据。
接下来就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实验规律,开始撰写文章。过了中期快要终期答辩的时候,随机有可能砸到你的脑袋上:将自己写好的文章给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给了评价是大修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你之前的成果白费了,需要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重新修正,大大拖延进度。
终期答辩到来,是人生最紧张而又激动的时刻。将自己经过日日夜夜修改好的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面对他们提出的质疑,自己需要进行解释与辩驳。经历过上述大致步骤后,你才能如愿拿到学位证书。
3、
所以现在你还想轻易地说原谅么?凭什么大家辛辛苦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一字一句码好的论文,有人就可以Ctrl+C和Ctrl+V轻轻松松搞定?凭什么大家心心念念的一纸证书,有人眼里只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有人说他是演戏实力派,为了更好的作品可以被原谅。但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有多少人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而选择日以继夜风雨兼程?有多少人渴望进入高等学府而因名额不足只能停下脚步?正是因为实力强演技出众,自己更要保持好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输出正确的价值观,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
联想到最近的北京交通大学爆炸事故离世的三位硕士博士生,到中科大失联博士事件,我非常痛心,他们在最投入的年纪中,却失去未来的希望。学术研究是一条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兴趣为导向,以理想为信仰,以知行合一为路途的光辉大道。学术研究不仅仅只是沦为他人博得出位的筹码,理应成为天下学子心向往之的神圣殿堂。
这种破坏学术圈生态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要拒绝;而面对犯了这种行为的人,我们同样需要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