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
【断舍离】: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以上解释来自百度百科。
在汕头生活五年,搬家的时候,虽然扔掉了三分之一的物品,剩下的还是打包了二十七箱纸皮,找德邦走物流到广州。
应该不会再穿的衣服,用过的被单四件套,毕业面试时买的第一套正装,自媒体爆发前买的许多报纸杂志,画过的失败的画,心血来潮买下的书。。。一个人住六十平的地方其实已不小,但几年下来还是塞得满满当当,可是几乎都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
刚刚搬来时,为了让屋子有自己的“痕迹”,买了喜欢的画,舒服的白色大地毯,淘宝代购的宜家书架和灯具,流行过的绿萝,外出旅游买的纪念品,许多杯子,每个月发工资避必买的衣服鞋子……一件件摆上书桌,挂在墙壁,扔在沙发。
每次去到一个新地方,离开的时候除了拍下照片,总还想带点什么回家,无论有没有用。这是出差或旅游的“仪式感”。久而久之就多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结婚需要仪式,告天知地谢父母;逝世需要仪式,满足在世者的追悼需求。乃至入职需要庆祝宴,离职需要告别宴,生日需要派对。除了一场场私人宴会,还有群体的共同仪式。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无数仪式提醒自己,仪式是多么重要。
生活中太多事情发生时毫无预兆,结束时无迹可寻。就像小时在电视上看电影台播放的电影,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中间的片段,不知道开头和结尾。有时候想起来,甚至不确定有没有发生过。我希望一件事情清清楚楚开始,清清楚楚结束。
有了仪式感,就像有了坐标,日后想起这段经历,看到这件物品,无论是毕业同学录,离别时的合照,情书,一个戒指,还是某年某日的一张电影票,异地恋留下的所有车票机票,都提醒我,这件事存在过,你经历过这些。你并不是一无所有。
可是,太需要仪式感的人,活的很累。
我活得很累。
等搬家的纸皮箱全部搬走,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剩下一个随自己四处奔波的皮夹箱和双肩背包。我坐在床上看着屋子发呆,似乎没有了这一切,没有这些可有可无的衣服,几百本重的要死的书,也可以活的很好。
自己买的厚重窗帘扔了,阳光透进来。屋子已打扫过几遍,冰箱中只剩下解渴的水,地板上没有厚重的地毯,墙面干净无挂画。书本已压缩成电子书,放进kindle里。许多“以后会有用的”东西,在收起来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成为过去。
太需要仪式感的人,经历一次彻底的搬家,才能感受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背负了多少东西。
很多舍不得,很多离不开,很多放不下。个性上的多情善感,行文风格的拖沓,讲话节奏的啰嗦,最后都与生活的细节同长共生。
生活总是往前的,因仪式感而沉溺在过去的人,但愿在打扫完屋子后,也扫清心中的阴郁。
这句话说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