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中,第一境界便出自晏殊的词《蝶恋花》,由此,对晏殊其人便有了些许偏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整首词以伤远怀离为基调,上阙取景较狭,偏于婉柔,于深婉中见含蓄,下阙境界开阔,近于悲壮,于阔远中有意蕴,一纵一收,诗的主角闺中人若隐若现,撩人心弦,一个思念情郎的闺阁女子,她高雅素静,带着些许哀愁,因见不到心上人,空虚而惆怅,高楼驰望而不见所思,欲寄音书而不知所思之人宦游何处,心绪落寞而摇曳不定。
一首词,便将女子思人的心绪写的如此微妙,诗人晏殊许是有过经历或是感同深受了吧,可是要有怎样敏感的思绪怎样的才气才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晏殊,应是怎样一个人呢?素手随风,文火朝圣,青梅煮茶待君而至的雅士?天寒地冻,轻嗅梅花,出口成章的文人?仕途坎坷,生活困顿,落魄潦倒的书生?抑或是隐于山林,梅妻鹤子,扶琴吟歌的隐士?这里所说的每一个人,似乎像他,似乎又不是他。
晏殊其人,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后来,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便入殿参加考试,面对最高等级的考试,面对皇帝的询问,晏殊的神色从容,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年仅十四岁,便获进士之称,应了天才之名。
才气纵横加之皇帝的的喜爱,晏殊升职很快,可以算是一路平步青云,比起其他的诗人,他仕途高升多,年身居要位,并无太多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时刻,所作的诗歌便没有这种抑郁的情感,更多的是富贵人家的闲适、悲春伤秋人生几何的感慨,却并不是无病呻吟,他对世间的万物似乎都有一种情,珍惜或怜悯、喜爱或悲叹。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生脸。”
清明时节过后,梨花落尽,新燕将来,春社的日子也将到来,人们尽情欢乐,连闺中少女也呼朋引伴出来踏青,风景与人情之美两相应和,足以见得写诗之人心情愉悦,对生活满怀热忱。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消魂,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在长亭唱着离别的歌声设宴告别,离别双方越来越远,却还频频回首相望,依依不忍别离,但分别终究变成了现实,人去楼空,只有独自登临远望,目光所及,除了一江春水,再也见不到离人的影子,全篇写景却仍旧感受到慢慢离别不舍的意蕴,也体现初晏殊温润秀洁、和婉明丽的诗词风格。
诗词中如此温润,生活中的晏殊也不一定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
晏殊十七岁时,便任光禄寺丞一职,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掌书写笺,为皇帝进言献策。少年的晏殊虽居高位,颇受皇帝青睐,但父母双双的辞世,带给他的悲痛并不少,有记载说,官员结交外出游玩,只有晏殊一人在家读书写作,皇帝问起,他便说没有资金,想来父母离世,为官清廉,彼时生活也颇为窘迫。
大抵读了他的词多半会以为他是个生性温和的风流才子,可惜晏殊能受几代皇帝的喜爱依靠的不仅仅是诗词的文采,更是政治上铁腕的手段与独到的见解。仅12岁的仁宗继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晏殊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种种事迹足以见得他宁折不弯的强硬硬格。
被贬期间,他又极度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晏殊创办教育的先河,又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便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后来,官至宰相,皇上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晏殊病重去世 ,皇上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以作纪念。
虽说晏殊位高权重,却也平易近人,任人唯贤,政治上的功绩显著,但在诗词中却未曾歌颂功德,所作之词却是生活琐事,情感细腻。
诗词里的晏殊与生活里的晏殊有些些许差别,许是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柔情与刚强并济吧。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作个有情之人,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