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里我们一起经过了苏轼丰富别样的人生,走进他的思想,体会他的作品,也在中秋节分享了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感情。但总好像还缺点什么?我们常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潇洒有才的人,肯定会很好奇他的生命中又曾出现过什么样的伴侣?今天就让小圣给大家聊聊东坡先生的家庭生活。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叫王弗,眉山青神人,和苏轼是同乡,比苏轼小三岁,成亲时年方二八。
结婚后,苏轼就进京赶考,王弗在家一直陪着苏母直至三年后苏母去世,才跟着苏轼一起到京城生活,进而到陕西凤翔。
那时的苏轼,考试第一,文章第一,闻名天下,自然有些傲娇,因此对他这位夫人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只当是寻常家庭主妇一般。而王弗是非常的佩服和欣赏自己的丈夫,知道她嫁给的是一位青年才俊,可是她并没有表现出来,平时就做做家务,伺候公婆而已。每次苏轼读书,“则终日不去”,就在一旁做着手工活,静静的听着,也不说话。
有一次,苏轼背着背着突然卡壳了,忘了下文是什么,只听王弗轻声给他提了个词儿,这让苏轼大吃一惊,没想到他的这位妻子还识字,不仅识字,还懂得诗书,于是苏轼又拿其他的文章考她,结果王弗“皆略知之”,都能说出个大概来。苏轼这才开始真正了解他的妻子,对她更多了几分尊敬,后来苏轼说他的这位妻子是:
其敏而静
——《亡妻王氏墓志铭》
这是王弗的第一个评价。
之前我们知道,苏轼的名字是他父亲苏洵起的,是告诫他不要太张扬,要善于掩饰自己,所谓“知子莫若父”,但除了他的父亲,他的妻子王弗也是很了解他的。
王弗太了解他的丈夫了,性格直爽没有一点城府,并且口无遮拦,苏轼自己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但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他还是处于官场中,更不能随心所欲。这时,就体现他妻子的作用了。苏轼去陕西凤翔任职,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家人,王弗就告诫他:
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告诉他接下来就要自己开始面对生活,父亲不在身边,没有人经常提醒他,要自己保重。
苏轼在客厅接待客人,而王弗就“幕后听言”,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有一次,一个“朋友”拜访完苏轼离开后,王弗对他说:
这个人说话模棱两可,总在暗暗揣摩你的心思,他说的每句话都只是为了迎合你,这种人你何必和他多说话浪费时间?
还有一次,一个与苏轼初次见面就显得非常亲密的人,走后王弗就和苏轼说道:
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这种人逢人说话,交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长久。
后来,这几个人果然都如王弗所判断的那样,而苏轼也常常采纳夫人的建议。苏轼给王弗的第二个评价就是:
有识
——《亡妻王氏墓志铭》
有些事很奇妙,苏轼是那个时代杰出的青年、诗人、进士、官员,然而却大事明白,小事糊涂,妻子王弗不过是一个略懂诗文只有生活常识的普通女人,但不理睬什么大事,只为了好好照顾这个家庭,照顾好苏轼。他们生活在一起,结果是妻子在生活中的“智慧”要胜过苏轼,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更是爱情的伟大之处。
我在想,如果王弗能够一直与苏轼白头偕老,在仕途上辅佐他,恐怕苏轼后来不至于招致那么多灾祸而晚年漂泊,但生命无常,人生没有如果。宋仁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年仅二十六岁的王弗病逝于汴京,留下了不满七岁的儿子——苏迈。
苏轼父亲告诉他:
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第二年苏洵也去世了。苏轼将夫人葬在眉山父母的墓旁,苏轼极为悲痛地写了墓志铭: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
接下来的岁月并没有减轻苏轼对他这位妻子的思念,尤其在为官的几年,经历了人生的无常,岁月的无情,十年后,他调任密州知州。一天夜里,四十岁的苏轼梦中又见到了王弗,妻子还是容颜依旧,还是那么漂亮,而自己却已经满面沧桑,鬓发已白,昔日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已不复现,即便此时相见,妻子可能已经认不出自己了。恍惚之间,显得那么真实,可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所起,只有泪水止不住的流淌,醒来后,苏轼难掩心中悲痛,写下了一首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千古悼亡之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敏而静且有识,这就是王弗之于苏轼的记忆,虽然短暂,却是在苏轼生命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则是王弗的表妹——王闰之。俩人最初见面是在苏轼回乡给母亲守孝期间,那是,王闰之才十岁,那时对她的这位“姐夫”年纪轻轻考上进士,心中便多了几分惊奇和仰慕之情,结果,没想到十年后,她能够再相遇,并且是以妻子的身份。
公元1068年,即宋神宗熙宁元年十月,俩人成婚,王闰之二十一岁,小苏轼十一岁。
和表姐相比,王闰之少了些“聪敏”,也不懂诗文,但却多了些质朴贤惠和温柔体贴,她不仅全心全意做起了“家庭主妇”,更是苏轼的“贤内助”。
婚后俩人育有儿子,即苏迨和苏过,但是王闰之对表姐留下的长子苏迈,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抚养成人,这让苏轼非常感动。
王闰之持家能力特别强,这才让苏轼没有后顾之忧,而可以完成工作后随意外出游玩访友,苏轼有一首词提及过: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在宋代,腊日是个公休日,皇上在这天赐给官员医药,平民百姓也互通有无,“闾巷家家互相馈送”。在初到杭州,需与同事、邻里多打交道的日子里,苏轼放弃了人情往来,独自跑到孤山去寻僧会诗,还得意地说“腊日不归对妻孥”,正说明家中和“闾巷”之事妻子全能应对,这样他才得以远离尘世喧嚣,到清静的孤山观水赏鱼,与鸟雀相呼。当时闰之在开封所生的儿子苏迨尚不能走路,苏轼大伯父苏澹的长孙又病故于京城,侄子的遗孀及两个侄孙只好由他们抚养着,老奶妈年纪又大,十几口人的家务,全然交给闰之,苏轼的“洒脱”,实在是一种幸福。
如果说王弗是非常了解苏轼的性格,王闰之可谓非常了解苏轼的生活习惯,并且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给予苏轼。前面说过,苏轼在黄州,留下经典前后《赤壁赋》,第二次游赤壁时:
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归而谋诸妇。妇日: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
她知道苏轼爱喝酒,竟然时刻准备着,以备不时之需,结果还真用上了,很有趣。换言之,如果没有她的这坛酒,可能那天大家也都各回各家,也就不会有《后赤壁赋》的产生了。
还有一件小插曲,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御史官吏到处搜查苏轼的文章,王闰之惊恐之际,担心家人还要因此再受牵连:
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 ,而怖我如此
一怒之下将丈夫的许多诗文手稿烧了。后来案子了结后,再去寻找,十亡其八矣。
此事无法评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危急时刻,需要王闰之来做出决定,为了苏轼以及全家人的性命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
苏轼人生中的后半生三分之二的时间便是与王闰之度过,这也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
尔后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
之后被贬黄州一汝州一常州;
再后获得升迁,从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颍州一扬州一开封 , 可谓“ 身行万里半天下”,然而,她终究未能陪伴苏轼终身。
公元1093年,时为宋哲宗元祐八年八月一日,王闰之不幸去世,年四十七岁,而此时苏轼担任端明殿学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正是仕途顶峰期。
王闰之的离去对已经五十八岁的苏轼打击非常沉重,她默默无闻地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历经坎坷与繁华,苏轼在祭文中悲痛的写道:
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王闰之嫁给苏轼这二十六年,始终保持着淳朴真诚的品格,既不因丈夫遭贬而心生怨愤,也不因其升迁而喜不自胜,她安于忧患,富而不骄令苏辙也大为钦佩。苏辙后来给她的祭文中也写道:
贫富戚忻,观者尽惊。嫂居期间,不改声色。冠服肴蔬,率从其先。性固有之,非学而然。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温柔贤惠,陪伴苏轼最久,为苏轼付出也最多,苏轼去世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葬在一起,虽生无同归,但死亦同穴。
王弗和王闰之,是苏轼的两位正妻,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再没有娶亲。但是,对于苏轼的情感生活中,还有一位女人,要必须介绍下。因为从苏轼留下的作品中,有关这个女子的最多,她就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
朝云是在神宗熙宁七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苏夫人王闰之将她买下作为侍女,当时年仅十二岁。二十多年里,一直跟着苏家辗转南北,在宋代,姬妾本是荣华富贵的点缀,没有义务与主人荣辱与共。苏轼也曾蓄养了很多歌女,但后来自己被贬,开始遣散婢仆,唯独朝云不肯离去,并且跟着苏轼一同被贬惠州,悉心照料他的起居,给了苏轼晚年最后的温暖。为此,苏轼写了一首《朝云诗》来纪念对他的情义: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白居易曾有美妾樊素,擅唱杨柳词,人皆称其为杨柳。后来,白居易年老体衰,樊素就自己溜走了,于是白居易在诗中说:“春随樊子一时归”。晋人刘伶元在年老时曾得一名叫做樊通德的小妾,二人情笃意深,并经常谈诗论赋,议古说今,时人就称二人为“刘樊双修”。苏轼用此两例典故,正是来赞美朝云的不离不弃,以及对她的感念之情。
在黄州时,王朝云为苏轼生下第四个儿子,取名苏遁。此时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对政治充满了无奈,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落得如此命运,写了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然而,不到十个月,不到一年,苏遁便夭折了。忽失爱子,苏轼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朝云更是痛不欲生,以泪洗面,苏轼听闻后更加难过: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苏轼被贬惠州时,妻子王闰之已经去世,陪伴他的只有朝云,精打细算安排一家人的生活。朝云在苏轼的熏陶下也开始读书写字,并且学习佛法,颇有心得,有时很理解苏轼的思想。
一天饭后,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忽然,他拍了拍自己的独子问侍女:
你们说我这肚子里都是装的是什么啊?
一个侍女忙说:
您肚子里装的肯定是锦绣文章啊。
苏轼笑笑,不以为然。另一个婢女接着说:
您满腹经纶,肚子里都是巧妙机关。
苏轼摇摇头,不置可否。最后,朝云说道:
依我看,学士一肚皮装的是不合时宜。
苏轼哈哈大笑,朝云一语中的,可谓是苏轼的知音。苏轼这一生先与新党为敌,后与旧党不合,履遭政治迫害,不正是一生的不合时宜么?
苏轼写过一首词,叫《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是抒发自己的人生遭遇,暮春时而作。后来,苏轼让朝云唱这首词,唱到一半时,朝云忽然泪满衣襟,苏轼十分惊讶,朝云说:
我所不能歌唱,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
这两句词形象表明人生无常,朝云深深理解苏轼的苦闷,想到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但却无法替他分担,同时也想想自己的命运,不觉泪如泉涌,无法再歌。
朝云不久抱病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哲宗绍圣三年七月五日(1096年),朝云病逝,年仅三十四岁。临死前,她诵着苏轼手书的《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丰湖岸边,并刻碑写《朝云墓志铭》,并且禅院僧人还协助在墓前修建了一个亭子,名曰“六如亭”,亭柱上曾镌刻苏东坡亲自撰写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还写了一首词来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梅花》
苏轼一生中,有坎坷,有磨难,但是他有好兄弟,好朋友,更有好的家室。王弗的聪敏,王闰之的贤惠,王朝云的忠贞,她们陪伴了苏轼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在他遭遇跌宕起伏时,给予了他人性的关怀,和那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