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有高赞答主答:“ofo共享单车”。
ofo的基因就是如此。与资历颇深的摩拜团队不同,ofo的五位创始人是大学同学,初出象牙塔便直接踏上创业的征途,对人性的拿捏还没来得及经过世事的锤炼。且其使用场景最初也仅定位于校园,校内人员构成相对单纯、空间相对封闭、用户需求相对集中,即便规则不算完善,付出一定人工管理成本也能够维持良好的运作。然而规则的漏洞如同ofo深埋的隐疾,只会滋长却难自愈。当摩拜开始进驻校园瓜分市场,ofo只能走出校园,将产品应用于更复杂的社会场景——规则与产品自身却基本没有改进。隐疾由此大规模爆发。
一组数据:ofo的年损坏率约为24%,一辆采购成本为224元的单车,年运维成本约为1000元。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庞大的用户群体助力ofo一路坦途拿到D轮融资,其中部分用户的恶意使用行为却也成为ofo所面临的比竞争对手更严峻的发展挑战。
我们整理了比较常见的ofo用户恶意使用行为:
车辆损坏是各大共享单车公司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然而ofo的单车损坏率远高于摩拜。这是因为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需要较高的市场投放密度,经营初期资本有限,ofo选择制造较低成本的单车——而低价往往代表低质量与高损坏率。同时,与传统自行车制造厂合作生产的ofo小黄车缺乏电子锁的核心技术,车辆本身不能定位,也无从判断其开锁状态。用户的使用流程基本处于黑箱之内,缺乏必要的监管难免乱象丛生。当一辆小黄车被投放市场,ofo也基本丧失了对它的掌控,只能通过正常使用的用户收集有限的数据。是否有用户通过报修来规避收费?用户结束用车之后是否继续骑车?用户结束行程之后是否上锁?ofo对此一无所知。
上述硬件原因都只是表征,“低估人性的弱点”才是ofo症结的核心。硬件存在不足理应通过制定约束性的规则加以弥补,而ofo的决策者似乎希望通过用户的自律维持运作——这与“做单车的连接者”的slogan一样,理想美妙,但在现阶段只是空想。
一些产品经理总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他们将所有用户都当做理想用户,默认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与自己相当,因此开发出的产品往往令使用者摸不着头脑——这也正是ofo的决策者所犯的错误,他们在制定规则时倾向于默认每个用户即便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也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平。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应当始终相信人性中的真善美,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性的弱点不可避免,正如阳光洒落的地方总会有阴影。而这就是规则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