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一年中第二十三个节气,立代表秋天的开始。古代在这一节气有贴秋膘习俗。因此市场上鱼肉行情也喜人。因为人们在酷暑之季,不思进食,身体会亏空,体力下降,到了这个节气,天气转凉,胃口大开,开始吃的肉类以补充体力。但是这个习俗用在过去比较合适,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水准普遍比较低,多数人家孩子个个面黄肌瘦,“排骨队”成了贫穷代名词,哪象今天人们生活富裕了,“四高”现象,不论大人,小孩,甚至儿童都存在,又开始反转,瘦身行动了。所以现在不要贴“秋膘”了。但是古代文人在这节气留传下来优美立秋之词还是值得认认真真品味,会令有一番趣味!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这首清新 小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初秋》 ,别称孟襄阳,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人 。秋高气爽时节怎能少了他的佳作呢!译过来:不知不觉立初到了,夜里时间也渐长了,清风吹过来了,炎热夏天过去了,房前房后也安静不少,台阶上青草也有了露珠。
读完之后身上暑气是不是也会消退呢!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但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普通广大士民很少能秀出如此美言。
记得二月份,武汉疫情期间,许多爱国人士在救灾箱只写✍着:武汉加油!简单乏味,而临国日本不仅送去物资,同时也在救援箱上送给中国几句古诗词,让国人“卡脸”。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前两句是出自1300年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所作,后两句出自中国最古老《诗经》里!
日本民族曾经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让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勿忘国耻。过去人们愚昧 无知,但现在不仅看到给我国送来救援物资,同时更让我们振聋发聩是他们学习中国文化能力是多么强大,从古至今一直关注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我们却有学生要出国学习外国文化,令人费解。
话好像有点多,再继续分享大唐“刺头”诗人刘禹锡,品味如何描绘立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与大多数诗人截然不同,宋玉在《九辩》:悲哉,秋之为气。诗人写秋多有悲观情绪,而诗豪不走寻常路线。却给人们身体充满一种亢奋状态。大意: 别人遇到秋天很忧伤寂寞无聊,而我却言他胜过百花斗艳春天。一只仙鹤推开乌云层,直冲向云宵,不但不悲,还豪情万丈。读完他这首诗,相信一定没有几个人再悲秋了吧?
人生是分段进行的,好比一年四季,春天在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臧。只要不辜负年少,每段俱是好时节。
分享完 简单的两首古诗,是不是胜过餐桌饕餮美味!如果你想口吐莲花,唇齿留香,还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吧!”